中文字幕在线亚洲精品|国产真实伦在线观看|邻居姐姐在线播放|黑料吃瓜资源|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M|swag在线播放|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电影|日韩av电影在线观看|美女十八摸摸出高潮|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福利精品一区,蒋舒含校花的yin荡大学生活,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片在线,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高潮,日韩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欧美,两个小姨子的诱惑

羅雨林:嶺南園林建筑磚雕的歷史探究

發布時間:2021-07-16 信息來源: 瀏覽次數:11327

【摘要】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兼有物質文化遺產屬性的磚雕,在嶺南園林建筑裝飾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長期以來,它的重要性及特殊意義卻鮮為一些研究園林的學者所認可或重視。尤其是它在歷代統治者及文人士大夫眼中,曾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蟲小技”,不被正史所記載,而且磚雕又易損毀、破壞,難于保存。本文基于出土物、傳世物與文獻互證的方式對嶺南園林建筑磚雕的歷史進行梳理、考證,并對其工藝特點和工匠傳承作以總結。

【關鍵詞】嶺南;園林;建筑;裝飾;磚雕

引言

嶺南之地,五嶺隔絕,負山阻海;山川毓秀,品物蕃庶,遠通洋海,含有多種巖性地貌,區域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泉流密布,河涌縱橫,使嶺南的自然環境、風光物產獨具異彩。豐富的地形、地貌和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使嶺南山水別具特色。

我國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的園林形式是“囿”,園林的主要建筑物是“臺”。中國園林的雛形便產生于“囿”與“臺”的結合。這是一種為了解決人類自己生存和發展而創造的獨特環境形式。為了“宜居”與“適玩”的需要,歷代工匠們繼承并創造發展了各種裝飾美化手段。嶺南園林建筑裝飾磚雕,就是歷代嶺南園林建筑上所運用一種獨具特色的裝飾形式。它也屬于豐富多彩的嶺南民間工藝美術,是中國磚雕文化中富有南方特色的品類。它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因嶺南地區世代居民為了解決居住和美化生活環境,所以運用磚、木、石等材料于設計、生產而產生,在嶺南園林建筑的歷史中發展,并與其他品類的裝飾工藝一起,組合形成風格獨特的嶺南園林建筑藝術。

但是,關于嶺南園林建筑裝飾磚雕工藝源自何時,限于有關材料及記載的缺乏,一直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磚及磚雕的起源管見

磚,是磚雕工藝產生所需的最基本的材料,也是園林建筑最早使用的建材之一。材料是產生工藝的前提條件,材料決定工藝,工藝是按材料的特質揚長避短來施藝的。所以,探討磚雕這種工藝(包括磚的制作燒制工藝)的起源,我們首先應從“磚”這種材料成功燒制的起源著手尋找答案①。

根據考古發掘的材料,我國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期就可以制作出成熟的瓦,而最早的磚出現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墓室中。由此推測制磚技術定不晚于戰國時期。那時的民間工匠已陸續創制了方形磚和長形磚。秦漢時期,制磚的技術和生產規模、質量和花式品種等都有顯著的發展,故有世稱的“秦磚漢瓦”。嶺南最早的磚及磚雕則要更晚些。據迄今為止的考古發掘確證,在西漢時期,磚墓等園林建筑遺址中出土有菱形紋和繩紋長條磚、券磚、菱形紋長條磚、“八百九十”文字磚等②。

二、西漢南越國早期的嶺南園林建筑磚雕

據20世紀考古發掘的材料可知,嶺南園林建筑磚雕工藝裝飾始見于西漢南越國時期③。

1974年底,發現和發掘的廣州中山四路西漢南越王宮殿建筑木結構基礎遺址(有人錯判為秦漢造船工場遺址后改為秦代造船遺址,最后又改為“秦船臺遺址”與“南越王宮殿宮苑遺址”同處一處、上下地層疊壓),同址地層于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續掘,確證為西漢南越王宮苑宮殿遺址。出土的一段殘長20多米、寬2.55米的磚石走道,當中平鋪兩行砂巖石板、兩側各以70厘米見方的印花大磚夾邊,還有不少大型鋪地磚,面上雕刻印制幾何圖案花紋以及秦漢時期小篆字樣的“萬歲”瓦當,亦可見涂朱色或綠色的磚雕飾件和磚雕窗欞等出土。后又在原廣州市兒童公園東墻地表下4米至4.5米處,即南越王宮苑地層處,挖出了一口磚井及大方磚、瓦、焦木、石等組成的宮殿建筑構件,還有兩端印有熊紋作為臺階踏跺用的空心磚以及有“左官奴單”刻文的包角磚和各式圖案花紋的印花磚等(圖1)④。這些清楚地說明秦漢時期的嶺南工匠已懂得燒造火候高、胎質堅致、制作精工的建材磚,而且很熟悉磚的物理、化學性能。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秦磚漢瓦”的園林建筑裝飾文化之輝煌。那么,更早之前,嶺南有沒有磚雕飾件?據我推斷,理應是有的。因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平白無故地突然出現,而應有一個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但這個過程,由于目前還未有足夠的實證材料而無法定論。

from clipboard

▲ 圖1 西漢南越王宮苑建筑踏跺空心磚雕《熊紋》30x26cm

三、東漢至南北朝時期的墓葬磚雕

(一)東漢時期

東漢時期,由于社會普遍對于孝的重視以及視死如視生的習俗,厚葬成風,人們紛紛為逝者建造奢華的磚墓(北方叫畫像磚墓,南方稱磚刻墓),因而,東漢墓磚園林建筑得到長足的發展。東漢墓磚從廣義上來說屬于畫像磚系統,但它與秦代和西漢時期的畫像磚又迥然有別。東漢墓磚功能單一,專用于墓葬,且已揚棄了圖案化的構圖,而以有完整畫面的方形、長方形、條形的實心磚作為主要裝飾載體。它是“秦磚漢瓦”建筑材料和裝飾工藝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其形式已從早期的“一磚一畫”,逐漸發展至六朝時期的大型磚刻印壁畫。雖然當時地面上的園林建筑相似的磚雕實物大多已無法保留到今天,但從出土文物中,我們仍能發現很多例證。最典型的就是大量遺存在當時磚墓園林建筑中的磚刻實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當時地面磚雕的樣貌。

例如,在廣州的東漢墓磚中出土有除了官辦磚窯之外的帶有民間私辦的磚窯和窯場主名字的磚刻以及有圖案花紋的鋪地磚。北到新市、南到番禺鐘村、東到黃埔烏涌都有其分布。這些磚墓的墓室全是用小磚來結砌券拱的。從東漢初年興起一直到建初年間(76—84),于公元1世紀后半葉又慢慢興起另一種呈下方上圓作圓錐形穹頂的大、中型磚墓園林建筑,其中的墓磚上常雕刻有紀年文字,如建初、永元及較晚的建寧時期的年號。1953年,在廣州建設新村孖魚崗,就曾挖掘出土一座東漢永元九年(97)的磚室墓,墓室建筑布局平面呈“十”字形,全長8.16米,內分甬道、前室、左棺室、主棺室四部分。為圓錐穹頂(前室)合券頂結構。墓底鋪磚雖大部分被偷墓者拆除、毀壞,但仍保留有模印磚刻的磚文有:“永元九年甘溪造萬歲富昌”“甘溪灶九年造”“皆君子兮”及“永元九年九月二日馮□□□□”等字⑤。其中的“甘溪”正是廣州的古地名,它是從廣州東北白云山流經淘金坑的一條溪水名,同時也是淘金坑附近的一處古地名,所以,“甘溪灶”即甘溪燒制磚的窯爐,而磚上文字表明墓磚是甘溪窯所燒造的產品。

在廣州西村克山挖掘出一座永元十六年(104)的墓。墓為雙隅磚砌筑,西向,東西縱長9.94米,南北最寬7.88米,甬道口封門磚墻三重,墓磚青灰色,質堅,有平磚、刀磚、斧形磚三種。后兩種用于砌筑券拱。其中少數磚印有長條形戳印,印文為小篆體的“永元十六年三月作東冶橋北陳次華灶”。說明當時在廣州東冶橋北邊有磚窯場主“陳次華”這個窯場燒制的磚供應磚墓建筑使用。由此可見,既有官窯又有民窯的大規模磚瓦窯場,反映出當時園林建筑和城市發展的興盛⑥。

1955年,在廣州先烈路又發掘了一座東漢磚墓。墓平面呈兩個“凸”字形橫排,由兩個圓錐形穹頂的磚室構成,全墓雙隅結砌。少數墓磚雕刻有幾何圖案花紋。從出土隨葬品的情況來看,此墓應是貴家大族的墓葬園林建筑,反映磚及磚雕在當時普遍和廣泛應用。其中可見錢紋、對稱錢紋、米字紋、交叉對稱三角紋和斜方格紋等磚雕飾件。類似的還有南雄縣墓磚上的“雙魚紋”,以及由圖案化的文字組成的“富貴吉祥”紋飾⑦。

1956年,在廣州東郊動物園麻鷹崗發掘了一座東漢園錐形穹頂磚室墓。墓門西向,墓室雙隅砌筑,平面呈“中”字形,內分甬道、前室及棺室三部分。券頂后壁有磚龕。在棺室后端拱頂的正中,有一塊磚刻寫著13個隸體字:“建初元年七月十四日甲寅治磚”⑧。建初元年即公元76年,是東漢劉炟皇帝的年號。從磚刻字的工藝來看,它不是先燒后雕的,而是在磚坯未干時刻劃的。這些磚雕飾件,雖還不能依據有限的材料立即判斷它是否用于那個園林建筑的裝飾,但作為歷史證據來說明當時“秦磚漢瓦”輝煌時期偏于一隅的嶺南園林建筑上高超的磚雕技藝水平是毫無疑義的。

在廣州動物公園改造犀牛館時,曾發現一座大型東漢磚室墓,它是廣州多年考古發掘的四百余座東漢磚室墓中規模較大、結構保存最完整的磚室墓。墓坑平面略呈“中”字形,總長12米。墓室全長9.74米,最寬處達7.13米,甬道和后室券頂內高1.7米,橫前堂更是高達2.8米。這座磚室墓背山面水,坐南朝北偏西南。墓室結砌工整,整體采用紅黃、灰黃、青灰三種顏色的墓磚,大小相似,上面有繩紋、網格紋等紋飾。建造時磚縱橫平鋪,往上結砌后形成券頂,即頂部呈拱形,體現了當時的建筑風格特色。其墓主人等級地位高,建筑工藝和磚雕裝飾相當精致⑨。

(二)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時期以后,由于中原人大量南遷嶺南各地,帶來先進的中原文化,使嶺南各地得到大量開發,經濟、文化得到迅速發展。當時的嶺南各地盛行佛教,因而大興佛寺,除虞翻在建德故園基礎上擴建虞園外,六朝時廣州建有的佛寺就多達37座。史載東晉建有王園寺和越崗院,南朝建有寶莊嚴寺(宋六榕寺)、雙溪寺、景泰寺、華林寺和寶林寺(南華寺)等園林建筑,它們都是當時人們向往的佛教園林勝地。由于受中原文化和外來佛教文化的影響,磚雕紋飾更加豐富多彩,磚雕技藝得到相應的變化與提高,在裝飾上的運用也更為嫻熟和巧妙。

1.兩晉時期

西晉“永嘉之亂”使中原人大量南遷到嶺南各地。當時嶺南園林建筑裝飾的磚雕在晉代磚墓中也有所反映。

1954年,發掘清理的廣州西郊孖崗晉代磚墓就是一例。該墓室結構成長方“凸”字形,有券頂。內分羨道和主室兩部分,全長計6.32米。羨道寬1.2米、高1.22米,主室寬1.8米、高1.75米。均用青磚作單隅結砌,磚塊平均長36厘米、寬18厘米、厚4厘米。主室前方靠貼于左右兩券墻間,各有磚砌的方形半柱,它的結砌與券墻互相扣疊。墓底全部鋪磚,分為縱向和橫向兩種鋪法。全墓磚有兩塊在側面刻印了幾何花紋,其余全數雕刻、捺印有紀年文字、吉祥語或造磚者(工場、工匠)的姓名,例如“永嘉五年陳仰所造”“永嘉六年壬申宜子保孫”“永嘉六年壬申皆壽百年”“永嘉六年壬申富且壽考”“永嘉六年壬申陳仲恕制作”“永嘉七年癸酉皆宜價市”“子孫千億皆壽萬年”“陳仁”和“陳計”等款識。磚的底面都雕刻、捺印有斜方格紋,也有一磚三面都刻有文字的,十分珍貴難得⑩。

1957年,在廣州沙河鎮獅子崗發掘的一座晉磚墓又是一例。該墓全用青灰色磚砌成,有長方形磚、刀形磚和楔形磚三種。長方形磚主要用作砌筑墓壁和鋪底,也用它與刀形磚相間起券。刀形磚為一側厚一側薄,大小均與長方形磚同。楔形磚僅用于甬道前端。磚的色質除青灰色外,還有紅黃色和黑色的,質較松軟,且磚的扁平兩面都雕刻、捺印有斜方格紋及各種圖案花紋和款識。這些文字磚大多帶有紀年文字,以“建興四年作”為多,尤為珍貴。

當時,廣州還出土了帶有磚刻文字“永嘉世九州荒余廣州平且康”款磚,也有“永嘉七年”紀年款磚和“永嘉世九州空余吳土盛且豐”“永嘉世天下災但江南皆康平”吉語款磚,還有刻印幾何圖案形的花紋磚。這些磚雕均為20世紀50年代發掘的晉代磚墓出土物,它們不僅有確鑿的紀年,還準確無誤、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九州鬧災荒”而只有廣州才“平安富康”的社會現實。而且,為我們研究嶺南園林建筑磚雕工藝制作及裝飾藝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2.南北朝時期

在南北朝時期,造園的主流是門閥士族地主所建的、與他們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生活結合在一起的莊園園林建筑。當時的莊園園林可惜未能保留至今天。但從考古出土的實物,可窺其一斑。

1955年,在廣州沙河永福村茶亭發掘的南朝磚墓,墓室用紅黃色磚結砌,偏平的兩面有雕刻斜方格紋作裝飾,磚質堅實。墓的平面呈長方“凸”字形,全長9.26米,分甬道、前室、過道和后室四部分。墓門和過道為四重券拱,前、后室為雙重券拱,內券都是在發券的地方開始作單拱結砌,形同肋骨以支承外券。前室和后室兩壁砌出直欞窗,后壁正中嵌砌圓形假柱,假柱的轉角和過道內券的轉角,均經工藝特意加工磨圓,呈半圓柱狀作室內裝飾,其結砌及前室磚砌祭臺,做工十分精巧,規模非同一般?。

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廣州橫枝崗南朝墓挖出19號磚墓前室設有的祭臺。這座祭臺,臺面由10塊專門燒制的長48厘米、寬21厘米、厚3厘米的大磚排成兩列構成,桌腿共9件,仿造木家具的樣式做成倒丫形云頭狀,上架6節架檁條磚以擱置桌面。可見當時磚雕工藝水平之高?。

此外,廣州中山五路還出土有南朝時期雕刻的網格紋長條磚、繩紋和葉脈紋長條磚、“泰元十一年”長條磚、“建元囗年”銘文長條磚及楔形磚等?。

四、隋唐至宋元時期的磚雕

(一)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嶺南園林建筑技術得到很大進步,磚、瓦、石等建材進一步擴展到民間民居及各類園林建筑,其范圍之廣、規模之大是空前的。據有關文獻記載,唐代廣州官府倡導以瓦易茅改建民居,使磚瓦等建材需求量大增,磚瓦雕刻工藝由此大展拳腳。廣州唐代建筑遺址出土的獸頭磚,雕刻精致,與長安大明宮麟德殿的出土物相似,反映出唐代廣州官署園林建筑的華麗和工藝水平的高超。徐聞五里鄉二橋村、大黃鄉唐土旺村遺址,面積達6000至10000平方米,均遺存有雕刻印紋紅磚等磚雕飾件。揭陽新亨鎮落水金鐘山東南麓龍林溪旁,亦發現唐代大型房屋遺址,7間并列,磚墻雖已殘,但尚能辨出以木柱支建懸山頂,以磚砌墻,及地面以磚砌鋪格局和裝飾的樣貌。這些都顯示了粵東地區以磚瓦為輔助材料的木構架建筑己經出現?。

在廣州及珠三角地區,磚及磚雕的應用更為普及。從廣州地區發掘的眾多磚墓可證,這種磚墓建筑一般以小型居多。早期的唐墓用灰紅色素磚砌筑、單券,晚期的唐墓用灰黑色小型薄磚砌筑、單劵。晚唐墓中常見雕刻有磚志文字的磚出土,所見年號有“元和”“大和”“大中”。

廣州建設新村唐姚潭磚墓,墓室為長方形,內長3.52米、寬1.2米,墓室高1.15米。全墓用黑色素磚結砌,券墻雙隅,后壁單墻,封門雙重磚墻。墓底鋪磚。有磚雕墓志一方,高35.5厘米、寬36厘米,志文用楷書刻寫,分14行。據墓志可知,墓主叫姚潭,是唐代廣州都督府長史禔一的長女。志文雕刻精美。唐代廣州都督府是當時嶺南最高長官,也是集軍事與行政權力于一身的長官?。

在唐睿宗年間(662—716),出任廣州都督府都督的是被百姓稱譽為“有腳陽春”的一代賢相、名臣宋璟。他在廣州都督府的府邸是一處占地面積大、殿宇宏偉、富麗堂皇的園林建筑。它北起今天的都府街,南至今天的中山四路,東起今天的忠祐大街,西至今天的廣衛路。這座恢宏的府邸,前半部分是辦公的衙署,后半部分是恍如森林一般幽深的園林建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饗軍堂。所謂“饗軍堂”,就是設宴犒勞凱旋將士的廳堂。據大文豪柳宗元筆下描寫的饗軍堂可知,其建筑規模有“為堂南面,橫八楹,縱十楹,向之宴位,化為東序,西又如是”,其新修建的饗軍堂之大,“彌望極顧,莫究其往”。人在園中,“如在林壑”,都不知怎么走?。按文獻記載,從秦漢一直到唐宋,磚瓦基本上屬于達官貴族享用的奢侈品,大量用于其府邸等園林建筑上,而一般的平民百姓,只能就地取材,用竹子和木頭蓋房子,亦稱“吊腳樓”。宋璟出任廣州都督,大舉普及燒磚瓦技術,派專家教百姓燒磚瓦,讓他們都能用磚瓦蓋房子,以免受火災之患。故百姓稱譽他為“有腳陽春”?。

唐代在廣州城區(即番禺)還出現了大量刻有精美文字組成圖案作裝飾的修城磚,其文字為合文“番禺令造”,即文字上下有一部分共用——“番”字的下部分“由”與“禺”字的上部分“甲”共用。由此可見,當時民間藝匠運用磚雕技藝在園林建筑裝飾上的一些創新發展,從中也反映出工匠的技藝水平和聰明才智。此外,還有唐代的蓮花紋長方磚、如意火焰形花卉紋長方磚等,雕工精美,頗為難得?。

(二)五代南漢時期

五代南漢的開國之主劉巖及他之后傳下幾個子孫輩都是窮奢極欲的皇帝,在他們統治的55年里,不僅改廣州為興王府都城,而且利用其雄厚國力,用最好的材料大興土木,修建營造不少離宮別苑。掀起第二次王室園林的建設高潮,比如西御苑、昌華苑、芳華苑、甘泉苑等經典園林建筑。這些苑所需要大量運用磚材料及磚雕并進行裝飾美化。這也為我們今日的研究,留下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早在唐末,清海軍節度使劉隱就在廣州開始鑿禺山,建新南城,大肆擴展城區。南漢定都廣州稱興王府后,更是在城內外興建了一大批宮殿園林,并依仿長安來劃分城市區域、明確區域功能建筑配置。當時的宮殿園林區,主要建在珠江以北的子城內。據《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記載,南漢在興王府城內外建宮殿“凡數百,不可悉數”。在各地又建有千余間離宮別苑,以便游獵享樂?。大規模的園林建筑營造活動,在南漢時達至頂峰。

2018年11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為配合廣州大佛寺南庭院工程建設,對工程建設范圍進行搶救性考古勘探和發掘。在600多平方米的挖掘面積里,發現南漢大型磚鋪地面約150平方米。其東部原有的臺階連接東側的建筑物雖現已焚毀無存,但地面仍用鋪砌的青灰磚或黃灰磚,部分區域呈“人”字形紋飾,整體上基本保存完好。磚鋪地面中部加建一條東西向寬3.7米的磚鋪走道,也呈“人”字形鋪砌。經考古人員初步判斷,磚鋪地面應為一大型建筑群的室外庭院地面,其周邊很可能是原有成組的大型建筑。考古人員進一步認為,結合中山四路考古發現的南漢宮苑遺址判斷,該建筑群規模很大、等級很高,很可能屬于官衙建筑,也可能與佛寺有關。據這些磚刻材料的發現,我認為它應與嶺南廣州園林建筑有關。因為劉巖稱帝后又改廣州為興王府,并大興土木,營造離宮別苑和佛寺園林,而這些大型磚鋪地面及走道,應是當時建筑園林的地面磚雕裝飾?。

另外,蘿崗石馬村南漢昭陵的磚雕也值得一提。它位于廣州市東北郊約20公里的石馬村(今黃陂果園場后方)。1954年發掘時,墓地三面環山,墓葬坐落于北面山峰的南麓,比前面的開闊谷地高出3米多。墓前原有石馬、石象等儀衛。墓為券頂磚室,前連斜坡形墓道,墓室全長11.64米,內分主室、過道和前室三部分。此墓被盜厲害,磚雕等破壞嚴重,少數墓磚在表面或一側還雕刻有磚雕制造者的名字和時間等文字,計有:“陳懷甫”“張徊”“六月十三日張匡王及”,以及“乾和十六年四囗興寧軍囗”(此磚已殘)等字樣。據考證,“乾和”是南漢第三個皇帝劉晟的年號?。乾和十六年即公元958年,而劉晟亡于此年。由于這磚室墓與史籍所載劉晟昭陵的情況一致,故考古工作者考證確認它為劉晟的昭陵園林建筑。

除了以上所列舉之外,南漢時期的遺址中還出土有“大有”年號(為五代十國時期南漢高祖劉龑年號,公元928年3月至公元942年3月,共15年)和“白龍”年號(是南漢高祖使用的第二個年號,公元925年至公元928年,共4年)的磚刻,十分珍貴,歷史內涵豐富?。限于篇幅,就不再逐一展開來談。

(三)宋元時期

到了宋代,嶺南的文化和經濟得到迅速發展。隨著生活文化的發展,追求居住環境的舒適和情趣的要求不斷提高,庭院園林得到進一步發展,施用于園林建筑的磚及磚雕亦得到相應的發展。

廣州龍津路泮塘前街,還保留有一座始建于宋皇祐四年(1052)的仁威廟園林建筑。它雖經歷代多次重修和重建(其中清乾隆年間及同治年間進行過規模較大的重修)。但如今仍保留著當年的基本格局,亦可見當年的裝飾和建筑工藝。它占地2200平方米,其中不僅木雕、石雕及陶塑瓦脊裝飾精美,戲曲人物雕刻生動傳神,而且墀頭部位的磚雕也異常精細、獨具匠心?。另外,從發掘的一些宋代民居遺址也可證當時磚瓦園林建筑之推廣。據資料顯示:粵東惠東神泉澳角村建筑遺址達1萬多平方米,地面全用磚砌鋪;粵北曲江白土鎮烏泥角村宋代墟鎮建筑遺址1.3萬平方米,在房基上亦可采集到大量磚瓦碎件;曲江白沙鄉陰陽墟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在地基或水溝斷面上有厚約80厘米的瓦礫及殘磚堆積,可見瓦當、滴水、板瓦等,其中瓦當、滴水雕刻有蓮花紋和龍鳳紋?。

元代也有這樣的例證:揭陽埔田區車田村竹山元代民居遺址為6間橫列,墻基灰磚砌筑,高出地面尺余,地面在一層河沙上鋪設灰色條形地磚,屋內壁有磚雕壁櫥、欞窗、壁龕及磚通道。

宋元時期,廣州城市建設進入最為重要的發展階段。在唐代子城的基礎上,重修子城(中城),其后又在子城之東修建東城,在子城之西修筑西城。此謂宋代廣州“三城”。如此大規模的擴建形勢,各種園林建筑必然應運而生,磚、瓦、石、木等工藝也理應蓬勃發展。到了元代,基本承襲宋代廣州城的城市格局,沒有太大改變。據文獻記載,宋元時期廣州子城的北部,即現今的省財廳和原兒童公園一帶,一直是當時重要的官署園林建筑區域。在廣州財廳前一帶,宋代建有經略安撫使司署園林建筑,以及西園、石屏堂、元老壯猷堂、連天觀閣、先月樓臺、運甓齋、饗軍堂等重要園林建筑。

西園為北宋駙馬都尉王詵之府第園林建筑。當時著名文人墨客多雅集在那里。例如,在北宋元豐初時,王詵就曾邀同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蔡肇、李之儀、李公麟、晁補之、張耒、秦觀、劉涇、王欽臣、鄭靖老、道士陳碧虛、日本渡宋僧大江定基(人稱“圓通大師”)十六人游園,史稱“西園雅集”。該園林如今雖已毀,卻留傳下來五言排律詩《寄題田待制廣州西園》,又有李公麟的水墨紙本畫《西園雅集圖》,以及米芾和楊士奇的《西園雅集圖記》等文獻和實物圖注為記錄?。

如今原廣州市兒童公園的位置是元代廣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的園林建筑。可惜這些重要園林建筑,早已蕩然無存,即使在該文化層,也已無跡可尋。幸好在遺址處,還保留有大量當時的磚水井,尚可找到一些相關的磚和磚雕信息。

井是中國傳統園林建筑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據考古發掘資料可知,在中山五路一帶發掘出一口宋代磚井,井口平面呈圓形,井壁用磚砌,為青灰、紅黃陶殘磚塊錯縫平砌而成,工藝較精致。還有一口為宋代磚石合構井。宋井中這些磚多為長條磚,多呈青灰色,也有部分為紅黃色,以素面為主,少數雕刻有精致工整的網格紋和黃釉印花紋等?。

元代磚井也發掘出三口,均為磚石合構井。該井磚均為長條磚,磚體較大、較厚。少量雕刻、模印有精美的菱形紋,并戳印有“萬”“善”等文字。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磚刻工藝藝術運用于園林建筑裝飾的情況?。

番禺沙灣鎮還保留了一座歷史悠久的何氏大族宗祠——留耕堂。它是番禺“四大宗祠”之首,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后經多次損毀和重建。現保留的是清康熙年間擴建時的建筑規模,面積3334平方米。它年代久遠、布局嚴謹、造工精巧、規模宏大,是集元、明、清時期建筑文化于一體的宗祠園林建筑。它的布局呈南北長條形,自南向北依次為大池塘、大天街、正門、牌坊、釣魚臺、中座、天井、后座及東、西廊和村祠,歷經40年才建成。它所使用的木、石柱多達112條,石雕、木雕、磚雕、灰塑和壁畫等裝飾工藝藝術應有盡有,充分體現了嶺南庭院園林建筑的獨特風格。

五、明清及近代的磚雕

明代至民國時期,嶺南建筑的最大成就便是園林。當時嶺南各地佛寺、祠堂、廟宇及園林建筑興建蔚然成風,大量使用磚雕飾件,技藝尤其精彩。據不完全統計,僅三水就有400多座祠堂。在白坭祠巷建有一座擁有500多年歷史、占地10畝的陳氏大宗祠,另外還有白坭鎮的清塘鄧氏大宗祠,等等。這些祠堂園林建筑不僅氣勢宏偉,而且雕飾精美、造工精巧。據調查,粵中云浮云城區腰古鎮水東村至今仍保存著588座明清建筑,其中明代廟宇(明徽廟)1座、祖廟祠3座、民居163間,此類遺存舉不勝舉。可惜古建筑中一些工藝精品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毀壞?。

根據現有材料分析,明清至民國時期的磚雕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組合磚雕,另一類為單體磚雕。組合磚雕規模宏大,場面寬闊,所反映的內容情節復雜,運用的雕刻技藝形式多樣,往往把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或戲曲場景中最精彩的情節表現出來;組合磚雕將一塊塊磚分開雕刻,然后再按故事情節把它們拼接起來;技法上往往把圓雕、高浮雕、淺浮雕與減地、鏤空等技藝結合起來靈活運用;按主題需要亦布設人物、花卉、風景、動物、書法等圖案紋飾,構成一幅完整的立體畫面。單體磚雕,則是花卉、鳥獸、瓜果之類題材,將若干塊磚先用灰粘合起來后進行雕刻,再嵌上神龕邊框或作眉飾、座飾。

(一)明代磚雕工藝雕飾

20世紀50年代,廣州美術學院陳雨田教授在番禺沙灣考察時,從古廟宇的廢磚堆中,撿獲到一件明代戲曲人物磚雕:高23.5厘米,造型簡練,衣飾不加雕飾,落刀非常準確、利索;人物神情生動、傳神,線條有力;采用夸張的造型手法,運用恰當的雕刻手段,讓單色的磚雕富有黑、白、灰等色彩效果,使人感覺出黑、白、灰色的豐富調子,體現了當時廣東磚雕藝術的高超水平。番禺沙灣磚雕是番禺民間園林建筑裝飾的特色工藝藝術。2007年已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已擁有省級傳承基地,省級代表性傳承人3名、市級1名、區級1名。沙灣磚雕興盛于明代,是嶺南園林建筑裝飾中的瑰寶。當時沙灣宗族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營造了磚雕藝術的沃土,使各祠宇、廟堂和民居等園林不乏精美的磚雕杰作。陳雨田教授去該處考察時,尚能慶幸搶救收集一些精品(圖2)。那里曾經涌現過黎民源、黃南山、黎蒲生、揚瑞石、老粹溪、靳耀生等名家。三善村更是一座專出能工巧匠的古村。村里七成以上男丁都從事古建筑裝修等行業,歷代涌現了很多技藝高超的名師。村內有一座先師古廟,是廣東省目前唯一的一座“魯班廟”。在明代,三善村聚集的許多能工巧匠,他們活躍在珠江三角洲一帶,承包許多裝飾裝修工程。在清代咸豐、同治年間該村已有一些名匠,比如黎民源,就曾被慈禧太后選中召入京城為修建北京頤和園效力,他還受封“內廷供奉”之職,被選拔到王宮參與有關磚雕裝飾的工作?。

from clipboard

▲ 圖2 明代番禺戲曲人物磚雕(原為陳雨田收藏,后捐贈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藏)

在番禺石樓鎮善世堂大堂,目前還保存有較完整的明代磚雕,即該堂正面左右兩側墻上的磚雕群組。它的主體是磚砌鏤空大花窗,花窗四邊鑲有精美的人物、花卉圖案等。明代廣州磚雕及建筑風格甚至影響了東南亞各地廟宇等園林建筑的裝飾。

明代正德十六年(1521)建造的廣東佛山祖廟內的磚石“褒寵”牌坊是該年朝廷為褒獎兵部職方司員外郎梁焯(1491—1537)所建的“郡馬宗祠”內的牌坊。梁焯是南海佛山岡頭村(后稱石角村)人,其先祖世居南雄珠璣巷,南宋時始遷祖梁詔定居南海西雍村(今屬順德)。梁詔五世孫梁接娶了宋理宗之妹為妻,后郡主趙氏次子梁熹遷居佛山岡頭,而成為岡頭梁氏開村祖,故岡頭梁氏被后世稱為“郡馬梁”,梁焯是第十三代傳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駐管祖廟公園內。該牌坊是一座四柱三樓式的磚石牌坊。其正樓和次樓大量附飾精美磚雕,有人物、花卉、鳥獸和戲曲故事等,形象簡練概括,刀法生動流暢,花紋頗見匠心。這是迄今為止有確鑿年代可資證的明代廣東園林建筑磚雕裝飾實例,反映出當時廣東廣府地區的磚雕藝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二)清代磚雕工藝雕飾

清代,磚雕藝術承傳嶺南地區民間磚雕的優良傳統,有很大的創新,改變了明代概括、簡練的風格為細膩、精致的風格。磚雕多用浮雕、鏤空雕、圓雕等,應不同主題靈活運用,刀法剛勁利落,富于裝飾性。有下列例證可資說明:

1.錦綸會館磚雕

錦綸會館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重修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這座建筑的門前墀頭磚雕十分精細,是青磚空斗墻磚木結構、鑊耳山墻。它坐北朝南,三進深,青磚石腳,碌筒瓦鑊耳山墻,是一座占地面積692平方米的嶺南祠堂式園林建筑,也是清代廣州絲織業的行業會館(原址在下九路西來新街)。1997年,它被認定為廣州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2.黃埔區深井村清代道光年間古建園林磚雕

凌氏宗祠園林建筑始建于明末,重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修葺于同治元年(1862),其磚雕裝飾亦很精彩。凌氏宗祠坐落在深井村的中心,占地面積573.78平方米,石基高達2米,花崗巖石門框,門首飾以青磚浮雕。凌氏宗祠的石雕和木雕歷經歲月風塵,至今雖很破舊,但昔日華美的磚雕依舊煥發精湛技藝之光彩。

充亭凌公祠,又稱“光大堂”,現存建筑建于清代,為深井古建筑群的組成之一,其建筑占地面積198平方米,硬山頂,磚木結構,青磚墻,以三層磚雕疊澀出檐,檐磚雕花草鳥獸,栩栩如生。

景客凌公祠是該村中保存完好且雕工最精細的一座。其建造者凌福彭于光緒乙未年(1895)與康有為同榜進士,官至直隸布政史。該祠現為黃埔區文物保護單位。其墀頭上以歷史人物故事為主題的磚雕,雖遭破毀,但仍可辨識,其雕工非同一般?。

3.花都區塱頭村清代道光年間宗祠園林建筑磚雕

塱頭村的南面原是大片湖澤,而村落就建在湖邊的小崗上,故名塱頭。該村分為塱東、塱中和塱西三社,其中塱東和塱中社相連,與塱西社以一條名叫“深潭”的小河涌相隔。村中古建筑群各類雕刻裝飾豐富。整體建筑占地6萬多平方米。現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青磚磚雕建筑就有近200座,其中祠堂、書室、書院共有近30座,炮樓、門樓共3座,其余多為民宅。祠堂主要有黃氏祖祠和漁隱公祠等,大多建于清代嘉慶、道光、咸豐和同治年間,當然,最早的建于明代。祠堂中有許多造型逼真、線條優美的石雕、磚雕、木雕及灰塑和壁畫,其中磚雕格外引人注目。它用的是被稱之為“掛線磚雕”的深刻技法,線條規整而又流暢自如,纖細如絲且主要裝飾于祠堂、書室以及民居中的山墻、墀頭、照壁和神龕等部位。雕工纖巧細膩,層次豐富。民居中普通人家大多采取蓮托瓦檐磚雕,雕刻出的蓮托如波浪一般裝點門楣,既輕盈又好看。而祠堂書院這些公共建筑園林的磚雕,則有山水花鳥和人物故事等豐富的題材。

塱頭村建于清代道光六年(1826)的谷詒書室(谷詒即主人黃谷詒,他是富甲一方的紳士),其磚雕技藝更是了得,其檐墻最上面是雕刻精美的磚拱,主體部分雕刻了精致的歷史傳說故事情景,四周刻有各種花草作為裝飾。墀頭磚雕則有如意斗拱、戲曲人物和花草瓜果等紋飾。磚雕匾額列于大門兩側,分別雕刻篆書陽文“文章華國”和“詩禮傳家”八個字?。

另外,花都區新華鎮資政大夫祠、南山書院、亨之徐公祠建于清代同治二年至三年(1863—1864),當中墀頭磚雕以戲曲人物故事為主?。

4.清光緒廣州陳氏書院園林建筑裝飾磚雕

建于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的廣州陳氏書院(陳家祠),現存正立面6幅畫卷式的大型磚雕群,每幅長4.8米、寬2米。墻面全由一塊塊堅實的水磨青磚對縫砌成,縫口細如絲線,整齊劃一,平滑如鏡,它巧用檐下開設窗口的部位作磚雕花飾,使封閉的外墻變得通透輕快。這6幅大型磚雕群所表現的主題分別是“群英會劉慶伏狼駒”“百鳥圖”“五倫全圖”“梁山聚義”“梧桐杏柳鳳凰群圖”“松雀圖”,《聚義廳》刻繪了《水滸傳》梁山108位好漢在聚義廳聚義(圖3)?。每幅磚雕圖像兩邊均配刻程頤、王文治、翁方綱等文化名人的書法詩文,更顯雅致。尤其是它的構圖布局,直接吸收了中國畫的傳統形式,畫面豐富而有節奏,形象趨于寫實。

from clipboard

▲ 圖3 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年(189-1894)廣州陳氏書院正門磚墻上的大型磚雕群裝飾《聚義廳》(作者:黃南山)

山墻墀頭上的磚雕裝飾也很豐富、奇妙,題材不僅有南國蔬果、錦雞花籃、地方禽獸,還有地方濃郁特色的戲曲人物故事,往往一端墀頭上就布設有一臺精彩的戲劇舞臺場景。而且工匠們還會因建筑部位的不同而相應制宜,巧設布局,摒棄那些與主題無關或多余的道具場景,以高度概括洗練的手法,集中刻畫特定戲劇情節中的神態。例如,《三國演義》中曹操大宴文武群臣的《銅雀臺》《群英會》故事,還有表現民間神話傳說中的《仙女下凡》《仕女讀書圖》等。這些磚雕的一個鮮明特點是,把所有人物的神情動態均集中于一個中心人物和中心場景來進行綜合設計安排,相互呼應,神情交流,使整個構圖繁簡得當,表現的內容突出、情節緊湊、氣氛熱烈。其雕工之精細,甚至連鬢發都雕得根根顯現,而且所運用動感強的線條能襯托出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化,加強了真實的視覺效果。在人物造型上,根據人物的不同性格、身份而采用不同的線條:刻畫文人土大夫采用柔和細長的線條;刻畫武將、農夫則用剛勁拙短的線條,尤其對武將的盔甲加重線條以強調力度;運用深刻雕法,把花紋深刻成織錦般美麗的圖案,線條流暢,纖細如絲。這種深刻雕法要求工匠必須熟悉南方磚的性能特質,并熟練掌握運用操刀的力度才能完成。這種雕法俗稱“掛線磚雕”,是廣東磚雕的獨特之處。

▲ 左:圖4 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廣州陳氏書院墀頭磚墻上的戲曲人物磚雕

▲ 右:圖5 清光緒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廣州陳氏書院局部場景與戲曲人物磚雕(羅雨林提供)

5.廣東佛山祖廟及佛山東華里民居磚雕

佛山祖廟始建于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重修于明洪武五年(1372),之后又修飾擴建二十余次。它展現了佛山集磚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等于一體的民間藝術。保留下來的磚雕僅有兩幅,且具很高的藝術價值。這兩幅既是佛山磚雕藝術的代表作,也是珍貴的文物。一幅鑲嵌在祖廟端肅門南側圍墻,它是由郭連川和郭道生合作的、創作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的壁龕式磚雕《海瑞大紅袍》,高1.4米、寬2.83米;另一幅鑲在崇敬門南側,尺寸相當,也是他二人同時期創作的壁龕式磚雕《牛皋守房州》,有35個神態各異的人物與殿堂樓閣組合成整體布設在磚雕圖像上?。

6.其他磚雕

在云浮羅定市連州鎮的白馬村清水陳氏宗祠、萬車村必名李公祠也有清代留存的《十二生肖》《獅子》《風調雨順》等磚雕花窗;還有江門鶴山市古勞鎮東便坊建于清光緒年間的詠春拳一代宗師梁贊的故居,亦可見《福壽雙全》門飾、《天官賜福》墻飾磚雕。

結語

縱觀這些歷史文化遺存中的磚雕,其主要建筑裝飾部位有:窗額、墻頭、檐下、墀頭、門楣、匾額、壁龕、柱頭、照壁、馬頭、山墻面上的上半部分及牌坊門樓等處。其雕刻技法主要包括:陰刻(刻劃物象輪廓線條,如同繪畫中的勾勒)、圧地隱起的淺浮雕、深浮雕、立體圓雕、鏤空雕(包括多層次鏤空雕)、減地平雕(即陰線刻劃形象輪廓,并在形象輪廓以外的空地鑿低鏟平)以及拼接鑲嵌等。歷史上,磚雕工藝流程出現過先刻后燒、先燒后刻兩種形式。歷史早期主要是先刻后燒。明清以后則采用先燒后刻。前者是在磚未燒成的泥坯階段,拍印或模印圖案花紋,后入窯燒成。后者是在燒成磚塊后,直接在其上施用各種雕刻手法。后者要經過選磚、修磚,即通過選擇質地細膩、幼潔的磚,以磚蘸水磨平;然后上樣,即在磚面上貼上圖樣;再進行刻樣,即用小鑿描刻出花紋輪廓;之后打坯,即先鑿出四周線腳,再鑿主紋,次鑿底紋;然后出細,即進一步精雕細刻圖案細部;最后磨光,即用糙石細細磨光。如果磚質有沙眼,還要用豬血調磚灰修補完成。如果是組合式的大型磚雕,基本原理和工序不變,不過采用的工藝更為綜合和復雜。

據記載和考證研究,漢代至明代,廣州知名的磚雕工匠有:西漢南越國御苑名工左官奴獸,東漢永元十六年(104)廣州東冶橋北邊有磚窯場主陳次華,西晉永嘉五年(311)陳仰、永嘉六年(312)陳仲恕、陳懷甫、張徊、陳仁、陳計,南漢張匡王、南漢乾和十六年(958)興寧軍。清代時期,番禺名工有:黃南山、楊鑒廷、黎壁竹、黎民源、黎蒲生、揚瑞石、老粹溪、靳耀生、何世良(近現代傳承人);南海名工有:陳兆南、梁澄、梁進;佛山名工有:郭連川、郭道生、張漢泉(近現代傳承人);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用手工藝來譜寫嶺南磚雕歷史的不僅是留下名姓的工藝名家,還有大量不可忽視的無名的歷代工匠。正是他們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磚雕文化遺產。

作者簡介:羅雨林,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博專業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文物歷史及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