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瑞云樓
王陽明的母親鄭氏懷孕十四個月,尚未分娩,父親王華感到奇怪,難道是個怪胎。
一天中飯后,王陽明的祖母岑太夫人上床午睡。剛入睡,忽聽屋上仙樂齊鳴,笙笛悠揚,只見香煙繚繞,旗幡招展,一群仙人駕著祥云,冉冉從空而降,來到王家屋上。其中一個頭戴金盔,身穿金甲的天神,腳踏一片紫云,懷中抱著一個小孩,從空中慢慢下來,落在王家庭院里。
只見天神一手推開兒媳的房門,高叫一聲“貴人來也”,隨即走向房中,將懷中小孩送到媳婦懷里;同時,取出一部《太公兵法》放在桌上。隨即回身出屋,隨同一群仙人,駕起彩云,又騰空飛升而去,仙樂和香煙也就漸漸消失。
就在這時,忽聽門外有人大喊:“不好了,王家失火了,快去救火??!”,岑太夫人從夢中驚起,翻身下床,跑出門口一看,鄰舍們都擔著水桶,端著水盆,蜂擁而來。
岑太夫人轉頭一看,只見兒媳房中一片紅光直沖屋頂,還聞到一股撲鼻的香氣。她立即三腳并作兩步,來到兒媳房門口,伸手正要推門,正好兒子王華開門出來,抬頭一見母親,忙問:“哪里起火?哪里起火?”岑太夫人說:“火在你的房中。”王華回頭向四周一看,一切都是好好的:“母親,兒子房內并未見火,是你兒媳剛剛生下一子。”
這時,鄰舍們也都趕來。岑太夫人一看房中果真沒有火情,想起剛才夢境,恍然大悟,當即回身笑著對大家說:“原來是我兒媳做產,一時驚動了大家,過幾天就請大家吃喜蛋?!编徤醾兌歼B聲稱贊:“紅光沖天,定出貴人?!?br style="text-align: left;"/>
因王陽明是瑞云送子出生的,后來四周群眾就將他出生的地方稱之為“瑞云樓”。
采錄:褚煥燦 68歲 退休干部
1987年采錄于城區
王陽明尊師
王陽明小時候,他父親為了培養自己孩子學文化,聘得一位坐館先生。年初開館時,主人辦了豐盛酒席,請管家給先生斟酒,貴賓相待,又關照傭人平日供給先生六菜一湯,有魚有肉,不能虧待。
由于先生安心教,學生虛心學,師生間關系很密切。只是那位先生學問雖然淵博,但家境貧困,一年四季總是穿著一件灰色竹布長衫。管家看出這位先生是個窮先生,就輕視起來,暗下關照傭人,日常小菜減到四菜一湯。
王陽明看出管家有冷淡先生的跡象,心里很不快活。他想:用什么辦法促使管家厚待先生呢?
有一次,王陽明要求先生陪他到先生府上去玩,先生同意了。這天下午師生離開了學館,一路上談談笑笑,不覺走到一個山坡下,先生指著地上的柴枝對王陽明說:“你把這些柴枝拾了去?!?/p>
王陽明詫異地問:“先生,拾柴枝做什么用?”
先生平淡地說:“拾些柴枝回家燒飯?!?/p>
王陽明照著先生的話拾了一小把柴枝,隨口問先生道:“到先生府上還有多少路?”
先生答:“十里路?!?/p>
師生倆又走了一程路,來到一塊菜地邊,先生指著散亂的剩菜葉對王陽明道:“你把這些剩菜葉拾些?!?/p>
王陽明不解,問:“先生,拾這些菜葉做什么用?”
先生答:“回家做菜下飯?!?/p>
于是陽明又拾了一小把菜葉用繩子縛了,隨口又問:“這里到先生府上還有多少路?”
先生說:“三里路?!?/p>
走著走著,走進一個村子,拐過彎,頂頭是一座眾用堂屋,先生指著堂屋的邊間小門道:“這就是我的家,你進去吧?!?/p>
陽明站在門口,望見屋上瓦片要掉下來,不敢進去,邊看邊數,屋上大亮洞有十八個,小亮洞數不清,原來那是一間破敗舊房。師生倆進了房,就用拾來的柴枝燒了一頓菜葉煮飯。由于走路累了,肚也饑了,師生倆大口地吃著,不多時就把一鍋飯菜吃得干干凈凈。到了晚上,他們共床而眠。王陽明雖年僅八九歲,但已非常懂事,目睹此情此景,果如管家所料,心中十分難過。翌日,匆匆趕回學館,師生倆照常教學功課。
晚飯后,管家把王陽明叫到臥室,問他:“你先生家的房子大不大?”
“管家公,先生家的房子比我家大多了!”王陽明答。
“怎么大多了?”管家似有不信地問。
王陽明道:“先生家的房子,大天井共有十八個,小天井數不清?!?/p>
管家一愣,隨即又問:“先生家的房子有這么大,那么,還有共他財產嗎?”
“有,有!柴山有十里路長!”王陽明胸有成竹地答。
“十里路的柴山真了不起。還有嗎?”管家點著頭又追問。
“有,有!還有三里路的菜園。”王陽明答。
從此以后,管家改變了以前輕視先生的態度,無論生活上、禮節上都恢復了原來對先生的優待,照著主人原來的吩咐行事。
就這樣,先生不惜嘔心瀝血,耐心誘導,學生孜孜不倦,虛心求教。沒隔幾年,王陽明的學問大有長進,以后終成為一代名臣。
采錄:谷文邦 94歲 高小 退休教師
1980年采錄于鳳山街道永豐村
畫像振國威
抗日戰爭的辰光,余姚城被日本鬼子占領。鬼子到處設崗放哨,老百姓提心吊膽,每次進進出出,都要向鬼子出示良民證,還要向鬼子行鞠躬禮,才能放行,真是東行禮西行禮,一天不知要行多少個禮??捎幸惶?,破天荒地發生了一件鬼子兵向中國人低頭行禮的奇事。
這天,三個鬼子兵一搖一擺地來到北城石子弄,過巷串戶,翻箱倒籠,抓雞抓鴨。
他們闖進了一戶老婆婆家里,抓起一只正在窩里生蛋的老母雞就走。老婆婆苦苦哀求,鬼子兵毫不理睬,揚長而去。
母雞的一陣咯咯聲,驚動了老婆婆的小孫子,他瞪起一雙烏溜溜的眼睛直盯鬼子兵,跟在后面,心想要回母雞。
不一會,只見鬼子走進一戶姓朱的家里,小孫子機靈地躲在門外張望。一個手抓老母雞的鬼子兵,抬頭看見中堂掛著的一張畫像,肅然起敬,連忙放掉母雞,脫下帽子,露出光光頭,畢恭畢敬地向畫像深深地行了個鞠躬禮,其他兩個也照樣立正行禮,然后就退了出來。
小孫子飛快地跑回家去,把這事告訴了老婆婆。
老婆婆雖然覺得奇怪,還是很高興地將此事告訴了周圍群眾。大家七嘴八舌地講開了,過去只見老百姓向鬼子行禮,今天居然鬼子向中國人行禮,真是大振國威。
原來,這張珍貴的畫像,就是朱舜水先生。是先生的宗族后裔早年在日本留學時帶回中國的。
先生客居日本時,曾被日本幕府光國公奉為國學之師,在江戶、水戶等地講學。光國公還請先生作過《學宮圖說》,設計制作古升、古尺、古代祭器,以及明代衣冠等等。所以朱舜水先生很受日本人的尊敬,在日本世代相傳。
這張畫像,現在懸掛在余姚市梨洲文獻館內,供后人瞻仰。
講述:朱元英 71歲 小學文化 居民
記錄:鄒松壽 87歲 高中文化 退休干部
1986年采錄于城區
積德出閣老
謝遷的上代祖宗,在第泗門開了爿介壽堂藥店,放賬很多。伊拉(他們)相信暗地里做好事,會給下代有好報。所以介壽堂老板也常做好事。
有一回,牛大岙有份(戶)租種介壽堂藥店田地的人家,因當家人長年生病,稻谷顆粒無收。年底帳房收租回來,對老板講:“牛大岙一份(戶)人家男人病倒,屋里只有一條破棉被,連年也難過,租鈿咋收?”老板講:“儂明朝帶四千二百銅鈿去,裝作去收租,放在病人腳后頭的棉被里,后日子我會去收格。”第三日,老板去了,病人講:“屋里實在沒有東西好抵押,只有一條破棉被。”老板講:“破棉被也好的?!闭f著,隨手把破棉被一拎,四千二百銅鈿落在地上,主人家勿曉得咋回事體。老板算盤一撥說:“租鈿剛好四千,二百給儂看病、過年?!痹捦?,顧自走了。
還有一回,介壽堂老板到寧波去,在寧波藥行里停過兩夜。第三日早上,藥行盤點,發現柜臺里的元寶少了兩只。藥行老板急匆匆來到泗門,愁眉哭作地講:“話是話勿出,儂寧波來了回,阿拉少了兩只元寶?!苯閴厶美习羼R上說:“是我馱格(拿的)。”當即拿出兩只元寶,藥行老板就回寧波去哉。后來,寧波藥行在清理柜臺時,發現柜臺里有個破洞,破洞對落,又有個老鼠洞,兩只元寶正掉在這洞口。藥行老板馬上派人把元寶還給了介壽堂。
后來,人們說:“積德,出了閣老。”
講述:周永土 72歲 初小 農民
記錄:張興軍 41歲 高中 村干部
2007年6月采錄于臨山鎮臨海村
倭仔窩
三北海涂里,有不少牛勿能耕、船勿能行的陷潭,大家叫伊“倭仔窩”。要問這“倭仔窩”的來歷,那就得從戚繼光將軍抗倭講起了。
那是明朝嘉靖三十五年夏秋之交的一個清早。戚繼光將軍在廟山下擊退了小股倭寇后,獨自坐在一塊大山石上,望著那波光粼粼的大海出神——伊曉得倭寇勿會就此罷休,要做好下一步的戰斗準備……
這辰光,金色的彩霞已捧出一輪火紅的朝陽,潮水剛剛退凈,因倭寇騷擾而好久沒有下海的漁民又高高興興地背著漁網、提著魚簍到海里捕魚去了。但看伊拉(他們)走路十分奇特,勿是筆直朝海面走去,而老是在海涂上繞來繞去地繞圈子。戚繼光看了,覺得奇怪,見后面又來了幾個漁民,便站起身來打問。
漁民們一見是戚將軍,就儂一言、我一語地紛紛爭先回答——原來這海涂上有幾處是“風窩”,人若是踏了進去,就會越陷越深,再也沒法出來。當地人知道這個奧秘,因此捕魚下海時總是避開“風窩”,繞著圈子走路。
戚將軍聽了,對三北海涂的這個地理特點老感興趣。伊考慮到以后與倭賊在沿海作戰時,這些“風窩”好比是天然的陷阱,只要運用得好,就能致敵死命。于是伊親切地和這個幾個漁民談了半日,把“風窩”的位置、大小、深淺摸了個一清二楚,并立即傳令部下士兵,按漁民的指點,在這些“風窩”邊插了標記,叫大家引起注意。
過了幾日,戚將軍去瀝海所視察關防,恰有兩千多倭寇分乘幾十只帆船順著漲潮,在廟山附近登了陸。戚將軍聽到消息立即帶領部隊反擊,倭寇抵敵不住,大敗而回。
這辰光,戚將軍一面指揮大部隊乘勝追擊,一面吩咐一部份戚家軍抄近路趕到海邊攔截。兩路夾攻,好比秋風掃落葉,猛虎撲羊群,銳不可當。那倭寇,忙忙似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一個個只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只顧奪路逃命,向海船奔去。
這辰光日漸平西,潮水已落。原來停泊在海邊的那些帆船早已隨退潮緩緩飄出海灣。那倭寇急得無路可走,只在海涂上逃來逃去,團團打轉。戚家軍按照戚將軍的命令,拉開大網,將倭寇往幾處“風窩”里趕。那倭寇勿曉得其中奧妙,邊逃邊退,最后全部逃到“風窩”圈里,越掙越陷、越陷越深,就算有天大本事,到這辰光也插翅難飛哉。
戚家軍一看介個陣勢,當然老老歡喜,便叫每人找來一根老長的尖頭烏竹竿,站在“風窩”邊朝倭賊亂戳亂刺。天還沒暗,就把這伙奸淫擄掠、無惡不作的強盜全部消滅在那幾個“風窩”里哉。這一仗,真打得倭寇血漂海涂、尸橫遍野,從此再也不敢隨便到三北來為非作歹哉,而那些“風窩”從此也被人們改稱為“倭仔窩”哉。
講述:潘慶榮 75歲 初中 農民
記錄:沈信標 采錄于臨山鎮老寨村
王氏橋
明朝嘉靖辰光,浙東沿海一帶,倭寇造反,朝廷派戚繼光將軍到阿拉臨山衛守城。
這年某日,探馬來報:倭寇、海盜千把人,攻陷??卺酆螅R上要來圍攻臨山衛。一時之間,衛內人心惶惶。因為一千二百多軍士,老弱病殘占三分之一;戚繼光又新來乍到,人地生疏,未試鋒芒。前幾年倭寇攻城,殺人、放火、搶劫等情景,還記得清清楚楚。所以好多官佐將士紛紛先顧著把自己家眷撤走。衛城里成了亂哄哄的一片。
當時戚繼光的夫人王氏,也隨軍住在城里,跟著大家撤離。當王氏隨車路過東街橋時,伊看著介副情景,忍不住對戚繼光話哉:“將軍,儂看,家眷一走,軍心渙散,抗倭咋能取勝?”戚繼光話:“軍人為國捐軀,義不容辭,家眷不走,于心難忍?!蓖跏显挘骸皩④娺@句話錯啦!軍人能為國捐軀,家眷為何勿能為國出力?將軍能做忠臣,王氏我敢當烈婦。軍情緊急,將軍應身先士卒,咋能為我安全而誤大事?!?/p>
戚繼光聽了很感動,立即叫手下把王氏的車輦拉回參將署,自家連忙到各處城隘察看。
王氏夫人回署的行為,帶動了許多隨軍家眷,也紛紛回輦不走。衛城里的人心安定下來了,而且形成一片同仇亂愾的氣氛。
過了幾日,倭寇來攻,被戚繼光帶領的軍民殺得一敗涂地,臨山衛安然無恙。人們贊頌戚繼光功勞的同時,對王氏夫人的深明大義的行為也都敬仰。于是,把王氏夫人當年停輦的東街橋改為“王氏橋”,以志紀念。年長日久,臨山城里街河填平,橋也拆了,但王氏橋這地名卻一直沿用至今。
講述:潘慶榮 75歲 初中 農民
記錄:沈信標 采錄于臨山鎮老寨村
茴香豆
民國初年,姚西方橋有個私塾先生叫毛秀芳,他一生愛吃茴香豆,據說他是靠吃茴香豆才考上秀才,也是為了吃茴香豆而丟棄了舉人的。
毛秀芳年輕時,曾經三續三次參加府試考秀才,頭兩頭都沒有考中,什么原因呢?原來他一進考場,文思敏捷,落筆秀快,別人要三個時辰才能答完的試題,他不到一個時辰就答完了。據講,那時的考試制度有條規定,考生答完考卷后,不能提前離開。毛秀芳答了考題,又不能出去,還有兩個時辰怎么消磨呢?他便在試卷背面隨手畫起圖畫來,他畫了一個少年官員,頭戴烏紗帽,身穿大蟒袍,正在祠堂里焚香祭祖。
試卷呈上去后,主考官一看文章,十分贊賞,但看到背面的圖畫,眉頭打起結來。心想,這個考生真是狂妄自大,還沒有做官,已在打算錦衣榮歸向祖宗報喜了。于是提筆批了八個大字:文章雖好,祭祖太早。隨手將試卷拋進了廢紙簍。到第二次考試,毛秀芳老毛病又發作了,時間有余,又在試卷背面畫了一只展翅高飛的鳳凰。主考官又不高興了,提筆批道:才學雖好,野心不小。結果又沒有考中。毛秀芳兩次名落孫山,自己也不知道這是什么緣故。他自己倒不太在乎,可是老婆著急了。她想起平時毛秀芳愛豆如命,只要有茴香豆吃,天塌下來他也勿管。于是到第三次去考試時,他老婆特地縫了一只袋,裝滿了香噴噴的茴香豆。毛秀芳帶著茴香豆,第三次進了考場??荚囈婚_始,他就津津有味地吃起茴香豆來,桌上的試卷連看也看,等到一袋茴香豆快要吃完,離考試結束只有一個時辰了,毛秀芳用手揩了揩嘴巴,拿起試卷一看,落筆成文。這一次沒有時間畫畫了,試卷背面清清爽爽,主考官看了十分滿意,毛秀芳總算考中了秀才。
秀才考中后,老婆要他去省城考舉人,又給毛秀芳準備了一袋茴香豆,并叫他早去早回。毛秀芳一邊趕路,一邊吃茴香豆,等趕到杭州,三年一次的考試剛好結束,毛秀芳只好回來,老婆埋怨他不該只顧吃茴香豆而丟了功名,毛秀芳卻笑嘻嘻地說:“功名前程有啥稀奇奇,吃不到茴香豆,我情愿回鄉來?!?/p>
從此以后,茴香豆也叫“回鄉豆”,是人們下酒消閑的佳品,直到今天,一直是寧、紹一帶受人喜愛、享有盛名的一種土特產。
采錄:劉啟源 72歲 農民
1987年2月采錄于陽明街道方橋村
大王廟
“泥馬渡康王,浙江‘土地’封大王?!边@是流傳在浙江的一句古老俗語。
當時宋高宗(趙構,俗稱小康王)駐驊揚州,建炎三年(1129)春,金兵由淮陽入楚州,趙構知無力抵抗,自以南撤為上策,想渡江直奔臨安(今杭州)。就在金兵一路緊追中,康王的坐騎不幸倒斃,前有大江,后有追兵,在這禍在旦夕的危急之際,忽見江邊一棵柳樹下正拴著一匹馬,于是慌忙騎了上去,那馬不用鞭策,就飛躍朝大江奔去,風馳電掣,踏波而行,渡江登岸,終使趙構幸免喪身之禍。當時趙構驚魂未定,看到馱他過江的那匹駿馬竟然化成了一堆爛泥土,才恍然大悟,這馬原是土地公的化身。為謝救命之恩,趙構把浙江的土地公都封為“大王”,土地廟就稱之為“大王廟”?!澳囫R渡康王,土地封大王”這一故事就從這個時候起流傳民間。
鸚山桂花廟的前身就叫“大王廟”?!按笸鯊R”香客盈門,香火旺盛。別看這座古廟,另外還有一段傳奇色彩的傳聞!那是在抗戰時期,日寇入侵余姚,一隊人馬從回龍東進前來鸚山,幾十匹馬路過大王廟門口,忽然間前蹄盡屈,跪倒在地,日寇隊長大吃一驚,不知所措,驚惶間抬頭猛見“大王廟”三字,才醒悟過來,慌忙起身進廟,跪在大王(土地)菩薩殿前恭恭敬敬的叩了幾個頭,禱告說:“吾等入村后絕不擄掠縱火,愿大王明察。”也許出于這個原因,那次日軍進村果真秋毫無犯而去。此事也一直被村人流傳下來。
講述:陳漢山 60歲大學 居民
記錄:沈才榮 57歲 大專 村干部
2006年10月采錄于黃家埠鎮杏山村
夢虹生子
上虞境內的曹娥江中游的上浦虹蛘村邊,有一座小山,它微昂的頭頸,高聳的脊背,短短的尾巴,四周草木叢生,像一條巨大的活龍靜臥著。人們一向叫它握登山。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遠古時代的賢帝舜就誕生在這里。那時虹蛘村叫姚丘,山腳下住著一對夫妻,男主人姓姚,因患眼疾雙目失明,人們都叫他瞽叟。他的老婆叫握登,十分賢淑善良。一天晚上,握登夢見一道七色彩虹纏身,醒來發覺自己懷了身孕,心里感到很奇怪。勿知勿覺十個月過去了,肚子已經很大很大了但就是勿見分娩。她開始著急起來,問丈夫瞽叟怎么辦。瞽叟哪有辦法啊,只好勸她再耐心等幾天。誰曾想這一等又過去了四個月,到了十四個月肚里的孩子還是勿肯生出來。兩夫妻開始擔心起來,飯也吃勿下,覺也困勿好。
這一天,夫妻倆一個躺在床上、一個坐在床邊正在犯愁呢,姚丘上空突然烏云密布,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傾盆大雨劈頭蓋臉而來。轉眼卻雨停風歇,燦爛的陽光透過厚厚的云層射下來,天際出現了一道美麗的彩虹。這時,天邊又有一只美麗的鳳凰飛來了,瑞獸麒麟也走來了,一朵祥云落在握登家的屋頂。村里的人們看到這個百年勿遇的祥瑞景象議論紛紛,猜想是勿是要出一個勿得了的偉人啦。
正在這個時候,姚家屋里傳出一聲響亮的啼哭聲,原來是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孩從握登腹中降生了。人們一齊擁向握登家,都想看看這個小孩到底跟一般的孩子有啥勿同,是勿是有特別稀奇的地方。來到屋里一看,只見這個剛剛生出的嬰兒面孔黑得像木炭,眉骨老老高,一雙耳朵又肥又厚,鼻子高高的,嘴巴大大的,一張小臉方方福福。當然,最令大家驚奇的是他的眼珠子烏黑滾圓,而且有兩個瞳仁。看了小孩,大家都嘖嘖稱奇,都說這孩子將來肯定勿得了。兩夫妻聽了很高興,一起商量著給孩子取名字。握登說:“孩子眼睛有重瞳,就叫他重華,好嗎?”。瞽叟點頭:“好,就叫他重華。勿過,這個名字勿夠響亮,最好另外再取一個,把剛才出現的這些祥瑞之兆統統包含進去。”握登覺得有理就開始苦思冥想起來。突然,她的目光落到了正開著滿樹紅花的木槿上。木槿又名舜華。她眼睛一亮,“對啦,就叫他舜吧,盼他這一生紅紅火火?!庇谑牵淮サ鬯淳瓦@樣誕生了,因其號為有虞氏,又稱虞舜。
此事一時成了周圍百姓的美談。從此以后,姚丘這一自然村就改名為虹蛘村,而旁邊那座小山也改名叫“握登山”,以紀念舜的母親。據當地老人講,握登山雖然勿高但風景交關好,原來上頭還有一座舜母廟,分成前后兩進,主殿供祀舜母娘娘,左右偏殿供奉著其他菩薩??上б痪盼辶暌粓鎏卮笈_風,把這座神廟吹倒了?,F在,老百姓在虹蛘村又修建了一座小廟,里面供著“舜母娘娘”,以示對虞舜母親的尊重和紀念。
鐵拐李與撒藥嶺
傳說神仙鐵拐李曾經背著藥葫蘆巡游過四明山。
有一年夏天,鐵拐李在四明山難走的山路上,一拐一拐地走著。他翻了九條嶺,爬過九座山,早已汗淋如雨,一條瘸腿也就更拐了。
突然,他發現一位老農坐在一棵大樹下的青龍石上,雙手緊捏小腿,樣子很痛苦。鐵拐李走上前去,放下藥葫蘆,親熱地問:“老哥,你被蛇咬傷了吧?我給你搽點藥,保你三天就好?!崩限r向鐵拐李看了一眼,好像忘了傷痛,笑笑說:“謝謝!”說完,便從身邊抓了一株草,隨手拿塊石頭搗了搗,搽在傷口上,又伸手扯了根野藤,在小腿上部纏了幾纏,直起身來走了。老農回頭對鐵拐李笑了笑,鐵拐李有點奇怪。
鐵拐李只得背起藥葫蘆繼續上路。沒走多遠,在小溪邊又碰到一個看牛的兒童,雙手按牢肚子,額角上黃汗直流,牙齒咬得咯咯響。鐵拐李忙走上前去,說:“小弟弟,你肚子痛了吧?我給你吃點藥,一個時辰就會好的!”看牛兒童難為情地看了看鐵拐李,沒有說話,只是伸手采了一把草腦,在手心里搓了幾下,擠出草汁,滴到嘴里,翻身跳上牛背,唱著山歌跑了??爝^樹林時,看牛兒童回頭對鐵拐李做了個鬼臉,鐵拐李不懂他的意思。
鐵拐李只得又背起藥葫蘆上路。他邊走邊想,我花費了五百年的心血,煉成了靈丹妙藥,竟會沒有用場好派,豈不是枉為神仙了?鐵拐李足足走了一天,心情很不舒暢,他那條瘸腿呀,也隱隱的痛起來,看看四邊沒有人,就趕忙從藥葫蘆中倒出一粒丹丸吞下。過了好久,還不見效,只好慢慢地移步走到一間草舍前,在石凳上坐了下來,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草舍里有個小姑娘,早把鐵拐李的行動看得一清二楚,她開門出來問:“老公公,你的腳有啥毛???”“唉,我的腳有神仙醫不好的毛病。”“我來給你醫醫看。”小姑娘看看鐵拐李一幅尷尬相,又說:“試試嘛,我又不要錢?!辫F拐李要面子,嘴里不說,心里倒想讓小姑娘試一試。小姑娘用丸藥和草藥,只是在鐵拐李的瘸腿上按摩了幾下就舒服了。鐵拐李一時高興起來:“你有如此高明的醫術,不知道是跟誰學的?”“你在路上沒見到我爺爺和哥哥嗎?”鐵拐李這才知道,原來這一家三人,醫術都比自己高明。嗨!留這藥葫蘆又有什么用場!于是他將藥葫蘆狠心地向地上一拋,藥葫蘆撞在山頂上,就“嘩啦”破了,丹丸骨碌碌地向四處溜散。小姑娘拍手笑說:“嗬!以后四明山的草藥更多啰!”從此,有了“撒藥嶺”的地名。
鐵拐李謝別小姑娘回去了。回去做什么!大概是準備再苦修五百年吧!
講述:魯才鏘 77歲 初中 農民
記錄:魯鴻江 49歲 高中 村干部
2007年7月采錄于大嵐鎮雅莊村
來源:余姚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