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項目:曬鹽技藝 | 所屬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單位:象山新橋鹽場 |
申報地區:象山縣 | 命名時間:2009年6月 |
象山曬鹽技藝屬于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象山新橋鹽場現有生產田2076畝,有辦公用房和傳承教室3329平方米。學員達200人,年投入經費200萬元,年授課次數6次。鹽場現有300多人熟練掌握曬鹽技藝,懂得曬鹽的有關知識,能獨立擔負曬鹽工作。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新橋鹽場開始建灘生產原鹽,為培養曬鹽技術人員,史奇剛受鹽場派遣,拜下塘鮑仁茂為師,經過鮑師傅的言傳身教,基本掌握了原鹽生產整個流程操作工藝。八十年代初期,又從福建、岱山等地引進新的曬鹽操作工藝,深刻地理解曬鹽技術的五大要點:制鹽原料、蒸發制鹵、原鹽結晶、天氣異變的處理、整灘的意義和目的等。從1980年至2008年間,他把從事實踐經驗結合理論知識,通過會議,培訓班,廣播,黑板報等形式,傳授給鹽場的“一長二員”以及全體鹽民,計50余次,受傳人員達22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