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類別:傳統技藝 | 所屬級別:省級 | 所屬批次:第四批 |
所屬地區:鄞州區 | 命名時間:2012.6 | 傳承人:張立群 |
戲臺螺旋娥羅頂,俗稱“雞籠頂”,戲臺上部形如雞籠狀的戲臺頂,呈飽滿的半球穹窿體的螺旋娥羅頂,形狀半圓,放置在屋頂下面,用四根大方木和四根小方木做支撐。井口直徑4—5米,雕16個龍頭座斗盤旋疊澀,其間用透雕拱板連接。16條盤旋線卻有結于穹頂的銅鏡,有匯集于海浪花紋之中,龍頭、昂頭在添金后,更加顏色奪目,正頂輝煌。它主要分布在南方一帶,稱之為江南一絕。
古人以天圓地方之說,天是神仙佛道居處,于是巨大的穹隆形的天花頂就意味著與天溝通。在東方和西方的建筑中都有這種穹頂構造,北京的天壇就是這樣構造。
藻井在古代僅用帝王,寺廟的宮殿,而明清寺廟戲臺和民間祠堂、會館也有應用,起到增強空間和攏音作用,且美化戲臺的觀感,看戲同時看臺,使舞臺藝術更臻完美。在工藝上采用最精湛的手法,集上乘的美學構思、雕刻、彩繪于一處,著重渲染它至高華貴之態。
最初建造穹頂承重的原理可追溯于漢代,鄞東鄞西考古的地下古墓就有磚拱劵頂,千余年來未曾塌毀。后來在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石窟中出現洞窟頂部的藻井,向上突出的“井”,繪有花草、神佛和云水,稱為“藻井”。今存于北宋建筑江北報國寺大殿內就有三個“交木為井”的藻井。明清之后,允許民間祠廟、亭閣建造藻井,于是在鄞州就有一批以此為專長的工匠出現,鄞州瞻岐鎮、咸祥鎮工匠以罕見的技藝著稱于世,并一代代傳承下來。今存鄞州三十余古戲臺的頂部,半數以上采用娥羅頂式樣,中國美院鄧白教授曾于1953年來過鄞縣,看到城內城隍廟戲臺藻井,認為這是“鬼斧神功的奇跡”(1956版《浙江民間美術選集》)。
【基本內容】
戲臺娥羅頂雞籠頂藻井制作首先按舞臺大小設計藻井,準備干燥樟木若干,按圖紙要求落料,并叫木匠、雕刻師傅做好缸沿、16只花籃、16只小龍頭、352只鵝頭、352塊花板、角花4個。然后按以下流程安裝:
1.裝缸沿:在戲臺的四根柱子上榫接斗拱,以拱為腳,鋪上木板,并在上面裝上缸沿,缸沿即一直徑4-5米的雕花木結構圓圈;
2.放花籃:沿著圓圈的周邊等距離放置16個木制花籃,也有不放的,按高度而定;
3.放小龍頭:在花籃上面放置小龍頭,沒有花籃則直接放小龍頭 16只;
4.放鵝頭:在每個小龍頭上面放上鵝頭16只;
5.放花板:在每個鵝頭之間放一塊花板,花板一圈鵝頭一圈,鵝頭與鵝頭疊上去,必須將鵝頭伸出4-5公分,花板與鵝頭距離為60公分,每圈花板長以1.5-10公分逐漸縮短,螺旋上去,一共22圈,共計鵝頭有352只,到頂留50公分孔,孔四周以盤龍尾結束;
6.放銅鏡:在50公分孔處放上一面銅鏡;
7.放橫梁:加上四面界架,再釘上橫條,以及棟梁,栓子屋面板,最后蓋上瓦片;
8.拉平頂:在螺旋頂剩下的藻井四周,平頂的四個角落,貼上角花;
9.上漆:按“朱金漆木雕”工藝 髹漆、裝金程序裝飾。
注:以上木頭之間的連接,除貼平頂角花以外,均采用鉚榫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