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類別:曲藝 | 所屬級別:省級 | 所屬批次:第三批 |
所屬地區:鄞州區 | 命名時間:2008.6 | 傳承人: |
又名蓮花文書、犁鏵文書,流傳于寧波、舟山、臺州一帶,深受當地群眾歡迎,寧波走書約誕生于清同(治)光(緒)年間。據藝人傳,最早從上虞流入。當時,曾有佃工在農作中你唱我和,自我娛樂,借以消除疲勞。后由唱小曲發展到唱有故事情節的片段,當時伴奏只用一副竹板和一只毛竹根頭敲打節拍,曲調也十分簡單。光緒年間,這種演唱形式已流行余姚農村。后余姚有農閑時從事曲藝演唱的農民、小販和手工業者成立“杭余社”,交流演唱經驗,研究曲藝書目。其中有位許生傳老先生,吸收紹興蓮花落的曲調,率先采用月琴伴奏,自彈自唱,很受群眾歡迎。在其影響下,許多藝人也都采用各種樂器伴奏,并從四明南詞、寧波灘簧、地方小調中引進不少曲調,加以改造應用。同時,書目方面也有發展,出現了《四香緣》、《玉連環》等一些長篇,演唱活動范圍逐漸擴大到寧、舟、臺地區。
寧波走書表演開始為一人自拉自唱的“坐唱”。后出現簡單伴奏的形式,演員坐于桌后,樂隊坐桌子兩旁;演員因于桌后表演,動作幅度較小,故稱“里走書”;再后,演員與樂隊相對各坐一旁,演員在臺上有較大空間作表演圈,稱為“外走書”。時鄞西謝寶初的表演,城里段德生的唱腔,慈北毛全福的武功,各有千秋,名噪一時,在群眾中很有影響。
由于蓮花文書從坐唱發展到站立表演,分口飾角色,這樣演員在臺上動作的幅度比較大,走書之名也由此得來。建國后,寧波走書表演發展到男女雙檔,伴奏力量也得到加強。
寧波走書曲調常用有四平調、馬頭調、賦調三種,俗稱“老三門”。有時也用還魂調、詞調、二簧、三頓、三五七等。“四平調”一般作為一部書的開頭,末句常由樂隊和唱。“賦調”隨內容情節、人物性格,有緊、中、慢之分。如慢賦調節奏緩慢,曲調下行為主,多用于哀訴之類的敘述或回憶。“馬頭調”據藝人所傳,系從蒙古民間曲調中轉化而成。“三頓”節奏較快,旋律高昂,大都用于人物心情激動或情節急迫之處。
走書演唱伴奏樂器中,四弦胡琴為必不可少的主樂,也是寧波走書音樂具有獨特風格之處。其他樂器有二胡、月琴、揚琴、琵琶和三弦等。寧波走書的主要傳統書目有:《白鶴圖》、《黃金印》等。
奉化、鄞州文化館有文藝干部。都組織專業和業余創作骨干,專門從事寧波走書的劇目創作并創作了多部現代新書;寧波走書演員超過百人,演出書場達13家之多。寧波走書以蓬勃的發展勢頭逐漸走向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