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類別:曲藝 | 所屬級別:省級 | 所屬批次:第四批 |
所屬地區:鄞州區 | 命名時間:2012.6 | 傳承人:朱秀定(過世) |
唱新聞,是浙東地區流行的一個專唱社會新聞的曲種,是寧波地方曲藝項目之一,由唱朝報(官方新聞)演化而來。自明末清初開始至二十世紀末,一直在寧波地區流行,道具簡單,一個花鼓、一面小鑼,演唱場地無任何要求,在航船里、曬場上、家門口、祠堂前都可以,藝人絕大多數都是盲人,演出成本極低,唱的內容都是民間流傳的新聞和故事,唱詞純為俚音俗話,因此很受歡迎。至上世紀四十年代從藝者多達百余人,盲人亦唱亦乞,聊度人生。建國后,唱新聞成為曲藝演唱的主要曲種之一,創編許多配合政治運動的書目。盲藝人多參加區舉辦的曲藝學習班和鄞縣曲藝改進協會等曲藝藝人組織,七十年代被安置進入民生廠工作、九十年代享受福利保障,遂無人以此為業了。
唱新聞書目可分兩類:一種是小書目,也叫開場書,如:光棍調、打養生、勸賭、癩頭抬老婆等,也有用小調唱小段社會新聞的;一種是大書目,也叫當家書,有《孟姜女》、《石門女》、《藥渣記》、《葉寶林鬧花燈》等。由于藝人大多是盲人,所以代代口耳相傳,又多是男性。唱新聞的報酬很低,只給少量的錢,有時給一些大米或給飯一餐,藝人處于社會的低層。
上世紀八十年代,咸祥鎮五村健康的朱秀定把傳統的唱新聞同現代的說唱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唱新聞形式,短小精悍,詼諧風趣,這種現代唱新聞的表演形式頗符合當代人生活節奏,因此經常被邀請去參加各個文藝晚會。2008年12月,朱秀定還出現在中央電視臺的“歡樂中國行”欄目,這是“唱新聞”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時刻,也是咸祥鎮文化站大力保護這個傳統曲藝項目的重要舉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