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類別:傳統戲劇 | 所屬級別:省級 | 所屬批次:第二批 |
所屬地區:余姚市 | 命名時間:2007.6 | 傳承人:沈守良、壽建立 |
姚劇是灘簧類地方劇種,用余姚方言演唱。其前身為“余姚灘簧”,又曾被稱為“鸚哥戲”。起源于十八世紀上葉,形成于十八世紀中葉,脫胎于當地雀冬冬、白話佬等民間說唱藝術和車子燈、旱船、采茶籃等民間歌舞;始行于浙東余姚和慈溪市中西部及上虞市曹娥江以東地區。據史料考查,最早姚灘班社為清乾隆年間余姚橫河匡堰(今屬慈溪)藝人虞才華為班主的“才華班”。十九世紀中葉至清末民初為姚灘之鼎盛時期,時有民間班社近50副。盛行于寧紹平原,并流傳至舟山、杭嘉湖、上海等地區。
姚劇傳統劇目計有72出,多為反映平民生活、男女愛情的“對子戲”、“三小戲”和少數多角“同場戲”。內容通俗易懂,貼近民眾心理,民間語匯豐富,鄉土氣息濃郁;音樂聲腔(“基本調”)有“平四”和“緊板”兩種,均屬“起、平、落”或“起、落”式結構的板腔體唱腔,既能獨立運用,又能相互轉換,抒情敘述兼備,生旦同宮異腔(注:“姚灘” 時期,旦角多由男性扮演,用真假嗓結合演唱)。另有數十種小調雜曲作為輔助性曲調,音樂唱腔以節奏明快、活潑流暢見長而極具民間性;表演風格不受戲曲程式的嚴格約束,注重人物性格刻畫和真情實感的體現,并寓幽默、風趣、詼諧于唱、念、表演之中,富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故尤擅表演現實生活題材。
1953年2月,在當地文化行政部門扶植下,成立“余姚灘簧小組”,經發展壯大,于1956年6月,“姚灘”定名為“姚劇”,同年11月,經浙江省文化局批準,成立了專業“余姚姚劇團”(現為“浙江省余姚市藝術劇院姚劇團”),系該劇種迄今唯一之專業表演團體,被列入“天下第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