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類別:傳統舞蹈 | 所屬級別:省級 | 所屬批次:第三批 |
所屬地區:余姚市 | 命名時間:2009.6 | 傳承人:劉永章 |
《木偶摔跤》就是用竹木扎成一對與真人大小的聯體木偶人,給其穿上長袍服飾,一個民間藝人在場側鑼鼓的伴奏下,鉆入其中操作著進行摔跤動作的表演藝術形式,故又稱“摜木頭人”。據現年86歲的老藝人戚水新說,其已故的師傅王學慶為當地的第一代傳人,就是他年輕時在當時的上海城隍廟,看到蘇北人的木偶摔跤表演后,暗中自已學會并傳入泗門的,后來便成了深受當地人歡迎的一種新的民間藝術樣式,至今約有七、八十年歷史了。
《木偶摔跤》是在鑼鼓經“急急風”中開始的,隨著鑼鼓聲越來越急促,人們看到的是兩個木偶人纏臂搭肩,睜目相向,扭、打、撕、摔在一起。而表演者則在木偶人所穿長袍的罩掩下,兩手套著鞋,俯伏身子,匍匐著前后左右地進、退、翻、滾,讓上面的木偶人做出諸如“兩虎對峙”、“蒼鷹噙雛”、“仙鶴甩嘴”、“獨立金雞”、“鳳凰曬衣”、“烏風掃地”、“擂地十八滾”等等既驚險激烈又風趣幽默的摔跤套路和動作。要等到全套表演結束,表演者掀開衣罩,站起身亮相謝幕時,人們才反應過來,原來僅僅是一個人卻表演了兩個木偶的動作。
建國后的十年“文革”,使該項藝術幾乎失傳。1982年始,在當地文化部門的搶救挖掘下,經尚在世的老藝人指導,這一藝術又重新煥發了青春,現已有了第五代傳人,在受邀參加各種地方性文藝表演活動外,2008年還參加了央視7套的《鄉村大世界》、3套《歡樂中國行》等等的民俗表演,“泗門木偶摔跤”這一特色藝術之花亦隨之盛譽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