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類別:傳統美術 | 所屬級別:省級 | 所屬批次:第三批 |
所屬地區:余姚市 | 命名時間:2009.6 | 傳承人:馬柏權 |
相傳,陸埠佛雕起源于東晉時代,興旺于唐、五代,鼎盛在明代,為我國古代文、武二大佛雕藝派中之文派(亦稱浙江藝派)佛像的代表性產區,其制作技藝自成體系,聞名中外。舊時的佛雕藝人們不僅為浙江境內的多數寺廟雕制佛像,且其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各大名剎古寺,連東南亞一些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的佛像也出自陸埠藝人之手。建國后曾組織藝人們成立過“工藝美術雕刻廠”,“文革”期間被關閉和解散,1978年陸埠鎮成立“工藝雕刻廠”,重又組織藝人生產和傳承這一傳統產業,現有藝人100余名,產品暢銷,后繼有人。
陸埠佛雕主要以樟木和柚木為原料來雕刻文派佛像,手工雕刻、刀法細膩、線條流暢、古撲渾厚、法相莊嚴。使用的工具有毛筆、紙、鋸、圓鑿、反圓鑿、平鑿、圓滑鑿、三角鑿、斜鑿、榔頭、粗細砂紙、夾金夾子、粉刀等等。制作過程為打圖、選料、打坯、成形、鏟細、雕衣紋、打砂紙、上生漆、貼金等九個工序。佛像作品多取材于佛教經典和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如釋迦牟尼、觀世音、羅漢、彌勒、韋馱、地藏菩薩、濟公、關公等等共計600余種(尊),且還能按需者要求雕制其他佛、神像。雕制時,佛雕藝人對每尊佛像的造型和構思必須要嫻熟于心,即做到所謂“心中有佛”,才能得心應手,業內也有“眼觀鼻,鼻觀心”和“眼彎嘴角翹”等等的雕制佛像的口訣。現有許多藝人為經營所需,還在廣州、深圳、上海等地開設工場或陳列室,陸埠當地也將它列入保護項目,每年按排一定的資金進行扶持和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