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類別:傳統舞蹈 | 所屬級別:省級 | 所屬批次:第三批 |
所屬地區:鎮海區 | 命名時間:2009.6 | 傳承人:鄭夢娟 |
澥浦早在600多年前就是浙東著名的漁、鹽重鎮,據傳 《澥浦船鼓》始于清中后葉嘉靖年間(公元1810年)前后,也有說是此時已經盛行,其創始者傳說為當地漁民與外地遷此定的漁民合力所為,這是一種集打擊(鼓)樂、船型道具舞、民歌小調三種藝術形式于一體的、具有非常鮮明的浙東漁區風俗特色的民間表演藝術形式,先是為當地漁民們出海捕魚(俗稱“開洋”)前祭祀海神、祈求平安和豐收,以及在捕魚歸來(俗稱“謝洋”)慶賀滿載而歸、抒發情感時所專用,后才融入廟會以及社會各項節慶活動,極受人們喜愛。
建國前的船鼓,多用竹條先制扎成船形,飾以松柏枝葉或花草、土布幔等,中置一小堂鼓,表演者均為男性漁民(舊時風俗,嚴禁女性參入),他們進入船型中,用繩條將“船”交叉系于雙肩負起,隨著鑼鼓(以鼓為主,也可加上嗩吶)的敲擊聲進行表演。其動作粗獷健悍,唱詞隨編隨唱,配以跌宕起伏的鼓聲,體現著漁民們蹈海踏浪的生產和生活。每表演一段,敲打一陣鑼鼓,唱一民歌曲調,如《馬燈調》、《五更調》、《紫竹調》等,如此往復,直至結束。是極受群眾喜愛的一項民間藝術,也是舊時廟會與節慶活動的“頭塊牌子”,但在上世紀中葉逐漸湮沒失傳。
改革開放后,經鎮、區、市、省四級文化部門的大力挖掘扶持,這一藝術形式又以嶄新的姿態重現青春,2006年獲省廣場舞蹈群星獎金獎,2007年代表浙江省赴京演出載譽而歸,2008年受邀參加天安門廣場為奧運會進行民間文藝展演。同時,還在澥浦小學建立了的傳承基地,培養出了一支小小船鼓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