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類別:曲藝 | 所屬級別:國家級 | 所屬批次:第二批 |
所屬地區:鄞州區 | 命名時間:2008.6 | 傳承人: |
寧波走書起源于清同治、光緒年間,浙東農民田地勞作時,你唱我和、自娛自樂的田頭小調。后增加了打擊樂器、管弦樂器,唱歷史故事,演化成犁鏵文書,雅稱“蓮花文書”。 “蓮花文書”經過鄞縣歷代藝人的加工提高,并從兄弟曲種中引入不少曲調加以改造利用,由原來的坐唱發展到臺前走唱,成為今日的“走書”。伴奏樂器以四弦胡琴為主,另有琵琶、三弦等,鄞州走書藝人從鄉村田野走進城鎮書場演出。因走書形成于寧波地區,故稱“寧波走書”。
1952年建立鄞縣曲藝改進會,走書演員政治上翻身當了主人,編寫了許多現代化書目。1964年一律唱現代書,傳統書停唱。曲藝演員編寫新書、學唱新書,其中《五十一號兵站》唱遍全縣村落,最后上電臺演唱,開辟了寧波走書上電臺的新局面。
1980年后,鄞縣除了縣曲藝隊還組織民間藝人進行登記注冊,建立縣曲藝管理小組統一管理曲藝隊和民間藝人二支隊伍,各鎮鄉紛紛建立書場,全縣有13個正規書專場。演出隊伍、陣地空前龐大。寧波走書在音樂上大膽創新,吸取了其它曲種的曲牌,地方小曲、越劇的唱腔,又增加了二胡、三弦、琵琶、月琴、笛子等樂器,強化了曲藝演出的氣氛。寧波走書也開始走出寧波,北跨錢塘,南臨雁蕩,東渡舟山諸島,挺進上海,形勢大好。鄉鄉走書聲,村村聽書人。1983年鄞縣代表出席了全國曲藝會議,并在會上匯報了鄞縣曲藝工作情況,鄞縣寧波走書的盛況深受與會的各省市代表的贊揚。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文化生態的變遷,寧波走書演出市場一落千丈,曲藝隊解體,大批曲藝演員轉行, 寧波走書從頂峰一下跌落低谷,瀕臨消亡。
2008年“寧波走書”成功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內容】
一、制式
寧波走書一般由一名演員、一名四弦胡琴伴奏樂手組成一檔進行演出,也可以演員男女雙檔,多名樂手伴奏(四弦胡琴、楊琴、琵琶、二胡、大提琴、鼓板等多種樂器)。
二、演出形式
演出時舞臺上一張桌子,一塊用紫紅絲絨制作十分精致的桌圍,上面繡上寧波走書某某某大名(后來改為某某曲藝隊)左右二把椅子,演員椅子比樂手椅子要高些,演員坐桌子左邊,樂手坐桌子右邊。演出男女雙檔走書時,演員坐桌子二邊(和評彈相似),樂隊坐舞臺右后邊。男演員身著長衫,女演員旗袍(演現代書時演員都穿時裝),桌上一把折扇、一塊手帕、一塊醒木為演唱道具。
三、寧波走書說、噱、彈、演、唱:
寧波走書說、噱、彈、演、唱技藝精堪,“說”有表書、韻白、分口、方言、插白。“噱”演員以幽默、風趣、滑稽等語言和動作,引人發笑給聽眾帶來輕松、回味。“彈”寧波走書以四弦胡琴為主胡伴奏,也可配上楊琴、琵琶、二胡、大提琴、鼓板等多種樂器伴。“唱”包括表唱、說唱、襯唱、和唱,假唱等,寧波走書有四個聲腔系列、二十多個曲調。“演”一人飾多個角色,集生、旦、凈、未、丑于一身,邊唱邊表演,動作幅度大。寧波走書表演藝術即有越劇的“說、表、演、唱功”,又有京劇武生的武打套路。寧波走書傳統長篇書有《包公案》《紫金鞭》《白鶴圖》等60余部,現代中長篇書有《西安事變》《51號兵站》《緊急電話》等5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