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類別:曲藝 | 所屬級別:國家級 | 所屬批次:第二批 |
所屬地區:奉化區 | 命名時間:2008.6 | 傳承人: |
寧波走書,又名蓮花文書、犁鏵文書。誕生于清朝末期,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是浙東地區流行的一大曲種。從民間藝人的口碑材料及“犁鏵文書”一詞來解,可以推斷寧波走書源于佃工農作時自娛自樂式的田間小曲,后經藝人加工整理,并吸收各姐妹藝術的眾多長處,逐漸發展成為有故事、情節、內涵的說唱藝術。
奉化位于浙江東部沿海,枕山面海,物產豐富,人民殷實,為寧波走書的扎根和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及經濟基礎。
走書的表演形式大致分三個階段:最初是一人自拉自唱的“坐唱”;而后演變為演員坐在桌子后面,伴奏者坐在桌子橫旁的“里走書”;再后,演員與伴奏者分坐桌子兩旁,演員可在臺上走動表演,稱為“外走書”。至解放初期,寧波走書已從“坐唱”發展到“走唱”,從單檔發展到雙檔乃至男女雙檔。演員分口飾角色(一人多角,以語氣、聲調區分角色),伴奏樂器以四弦胡琴為主,另有琵琶、二胡、三弦等。
寧波走書書目豐富,詞句通俗,鄉音濃郁,婦孺能解,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演唱的傳統書目有《隋唐》、《飛龍傳》、《楊家將》等百余部。解放后,為配合黨和政府各個時期中心任務,各地還編演許多現代書目。1976年,印運燁創作的《女石匠》赴京參加全國曲藝調演;1989年,印運燁創作的《選隊長》、王秩泉創作的《買豆腐》均獲浙江省曲藝優秀創作獎;2000年,陳雅蕓創作的《阿大哥與阿娥嫂》在中國曲藝雜志第8期(總三三七期)發表;2001年,印運燁創作,羅海英、鄔妙娟演出的《一碗辣魚湯》獲浙江省曲藝匯演表演一等獎、創作三等獎,并在中國曲藝雜志發表。
2005年“寧波走書”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內容】
寧波走書的表演形式,男演員穿長衫,女演員穿旗袍。
演員在敲三下醒木后,開唱“四平調”四句,起靜場作用。演員表演中“說、表、唱、噱、演”相結合,集生、旦、凈、末、丑于一身,分口飾角色,借語言、動作區別人物,以喜、怒、哀、樂表現情態。樂隊除伴奏外,還要和唱,以渲染氣氛。收場前演員(藝人)在情節的生死安危關頭做“書關子”,道一句“欲知下回如何,明日趁早”,以吸引觀眾。
寧波走書的曲調,常用的有四平調、馬頭調、賦調三種,俗稱“老三門”。有時也用還魂調、詞調、二簧、三頓、三五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