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類別:傳統戲劇 | 所屬級別:國家級 | 所屬批次:第一批 |
所屬地區:寧波市 | 命名時間:2008.6 | 傳承人:楊柳汀 |
甬劇是用寧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戲曲劇種。屬于唱說灘簧聲腔。它最早在寧波及附近地區演唱,當時稱“串客”,1890年“串客班”到上海演出后又稱“寧波灘簧”,1924年“寧波灘簧”在上海遭禁演后稱“四明文戲”,1938年上演時裝大戲后又稱“甬劇”和“改良甬劇”。
甬劇音樂曲調豐富,主要有從農村田頭山歌、對山歌、唱新聞演化而來的“基本調”、“四明南詞”曲調和從亂彈班中帶來的“快二簧”、“慢二簧”及一些地方小調。甬劇“基本調”主要用于敘述故事情節,“四明南詞”曲調主要用于抒發人物感情,“二簧”主要用于描繪高亢激昂的情緒,小調則用來表現特殊情景和情感;近50年還運用相互轉接的揉和,形成多種綜合曲調。
甬劇適宜于演清裝戲、三十年代西裝旗袍戲和現代戲,緊跟時代,貼近現實生活,如傳統戲《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雙玉蟬》等,現代戲《王鯤》、《亮眼哥》、《紅巖》等,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甬劇的流布區域最早主要在鄞縣、奉化一帶,后逐步遍及寧波地區以及舟山一帶鄉鎮。解放前活躍在上海、寧波等地有較多的甬劇表演團體,并隨著上演劇目的發展變革,歷經男小旦、女小旦、改良甬劇等幾個時期的興衰,至1949年時著名甬劇藝人有賀顯民、徐鳳仙、金翠香、金玉蘭、黃君卿等。解放后寧波成立寧波市甬劇團,上海成立堇風甬劇團,演出區域主要集中在寧波、上海、舟山等地,并向周邊延伸,南至臺州,西至麗水、金華,北至杭嘉湖。目前甬劇專業表演團體僅存寧波市甬劇團一家。
【基本內容】
一、角色行當
甬劇一般無角色制。“串客”時期在一些“對子戲”中只有一丑、一旦,或一生、一旦,而且演出以“丑角”為主,演員都為男性,一些“旦角”也由男性扮演。直到“改良甬劇”時期,甬劇上演清裝大戲和時裝大戲,才有了大致的角色行當分工,但非常不嚴格,不固定。解放以后,甬劇的角色依演員條件和人物性格而定。
二、表演風格
甬劇的表演十分逼真,觀眾用“活龍活現”來形容這種真實的表演。其表演特色主要表現為:
1、塑造并表現出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達到藝術“真、善、美”的和諧統一。
2、以抒情的表演和演唱來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人物內在的感情。
3、在表演風格上,逐漸形成了現代甬劇既夸張又含蓄的表演特色。
4、“博采眾長,自成一家”,得到和諧的統一。
三、音樂和唱腔
甬劇所唱的曲調和唱腔既一脈傳承了[老基本調],又在各發展階段吸收、創建了許多新的曲調和唱腔,形成了戲劇功能齊全的音樂體系。共分五類:
1、基本調:包括[老基本調]、[新基本調]、[流水],男女同宮異腔,宜敘事和男女對唱。
2、四明南詞曲調;
3、吸收并融化自亂彈的曲調;
4、雜曲小調;
5、套曲和綜合性唱腔。
配樂:灘簧時期只有一些“起板”、“過門”和“全鑼”、“豐鑼”等。近幾十年來除借用其它劇種的曲牌和鑼鼓經外,多由作曲人員編寫配樂。
四、劇目特色:從“串客”時期最早的劇目“七十二出小戲”開始,大膽上演了一批反映勞動婦女爭取婚姻自由幸福、揭露封建禮教罪惡的“灘簧”小戲。甬劇現代劇目沒有局限性,能夠不斷吸收新事物、經過改造、消化,變成豐富的營養吸收進自身的肌體中,從而更加迅速全面地提高了自身的藝術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