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類別:曲藝 | 所屬級別:國家級 | 所屬批次:第三批 |
所屬地區(qū):象山縣 | 命名時間:2011.5 | 傳承人:葉勝建 |
唱新聞”,又稱“鑼鼓書”,是廣泛流傳于寧波市所屬象山縣及周邊北侖、鄞州等地的古老曲藝品種,影響遍及舟山市的岱山、普陀等。象山境內的唱新聞皆用象山土腔土調演唱,內容都是本地風土人情,所以又被稱作“象山唱新聞”。
新聞,舊時稱朝報。據《象山縣志》記載:“清末,新聞傳入本縣”,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另有民間藝人口傳,唱新聞產生在南宋時期,當時有13個象山有志者,用演唱象山鄉(xiāng)音的方式把流落在外的游子召回故鄉(xiāng),途中吸收了臨安、杭州、紹興等地民間曲藝的養(yǎng)分,逐漸形成“唱新聞”。唱新聞的表演形式為一人說唱兼鑼鼓伴奏,唱詞多為七句,也有長短句,雙句押韻。演唱時藝人挎花鼔筒(坐置在膝上)左手提小鑼,右手小指與無名指夾鼔槌,拇指與食指拿鼔板,自敲自唱,有時也有二人分持鑼鼓同唱。
已知象山較早的新聞藝人是清末民國初的象山東鄉(xiāng)溪沿村盲藝人“花眼定”,還有號稱“新聞三大圣”的賢庠鎮(zhèn)海墩村賀根本、涂茨鎮(zhèn)大坦村傅天龍、墻頭鎮(zhèn)吊水眼村周成法,他們以演唱傳統(tǒng)節(jié)目為主。1952年7月縣曲藝協(xié)會成立,推選新聞藝人葉榮彪為主席。葉榮彪、董順發(fā)等人創(chuàng)作演唱的《人人擁護四十條》、《骨肉同胞》等節(jié)目參加寧波地區(qū)演唱并獲獎。上世紀七十年代葉勝建、李素琴學習唱新聞,以編演反映現(xiàn)實生活題材的短篇節(jié)目為主,講求語言通俗詼諧,故事情節(jié)生動,深受群眾喜愛。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隨著電視機等現(xiàn)代傳播媒體的普及,觀看唱新聞的觀眾越來越少,很多藝人改行另謀出路。特別是老藝人目前都年事已高,中青年表演藝人越來越少,唱新聞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急需予以保護。
【基本內容】
傳統(tǒng)節(jié)目:長篇有《吊發(fā)圈》(象山始創(chuàng))、《籠箱記》、《玉手墜》、《還金鐲》、《白玉帶》、《陸德林掏風藤》等;中篇有《鎖吊蘭私情》、《三縣并審》、《藥狗記》、《雌雄鐲》等;短篇有《人人擁護四十條》、《瀝洋糖廠俞銀根》、《秀娣鬧海》等。
表演形式:唱新聞的表演說唱相間,以唱為主。演出方式分單口(一人演出)與雙口(兩人演出)兩種。單口演出時,左手持小鑼、竹板、右手持鼓槌、鑼片(竹片),左腿上放一只小腰鼓,有時邊敲邊說唱,有時唱完一段敲一陣鑼鼓,然后接著說唱。雙口演出時,一人為主,并自敲鼓、板;另一人伴唱。一般在演出前先敲一陣鑼鼓,以招攬聽眾,俗稱“鬧場”。開演時先唱四句或六句唱句,叫做“書帽子”,然后轉入以唱為主,間有說白的正書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