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類別:傳統(tǒng)技藝 | 所屬級別:國家級 | 所屬批次:第五批 |
所屬地區(qū):寧波市 | 命名時間:2016.12 | 傳承人:王金玉 |
寧波市位于浙江東部,歷代民間藏書尤為發(fā)達,古籍修復技藝應運而生。五代慈溪大隱村林鼎“所聚圖書,其殘編蠹簡,亦手綴之”(《吳越備史》卷三),此為最早的藏書修復記載。
寧波歷代有記載的藏書家計154家,藏書樓40余處,其中最有名者當數(shù)天一閣。天一閣建于明代,距今已450年,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三大私家藏書樓之一。目前天一閣藏有古籍30萬卷 ,其中善本8萬卷。這些珍貴古籍歷經(jīng)朝代更迭、戰(zhàn)爭浩劫,歲月侵蝕,能完整保存到今天,離不開歷代匠師的修復。這些專門從事古籍修復的匠人也兼營書畫裝裱,都來往于各家藏書樓,被人們稱為“裝池”、“裝潢”、“裝治”。
1949年前,寧波別宥齋和伏跗室,經(jīng)年請當?shù)氐娜谎a書匠,蔣連福、嚴春航,還有一位柴師傅修補書籍,后來這兩家藏書都捐入天一閣。這三位中的嚴春航師傅和柴師傅,解放后在天一閣修補書籍。
寧波地區(qū)造成古籍損害的因素比較復雜,又兼氣候潮濕。因此,古籍修復技藝自成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天一閣的藏書為對象的歷代修復技藝。因館藏主要以明代的典籍文獻為主,因此,修復對象主要包括明代抄本、稿本以及明代刊印的各種版本古籍,其中尤以地方志和科舉錄為重點,均為傳世之孤本。針對這些古籍紙質(zhì)脆化、水漬、霉斑、板結、蟲蛀鼠咬、書頁散碎破損等病害,經(jīng)過歷代匠師的積累、鉆研、完善,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扎實的古籍修復技法。
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見證了其歷史的悠久和傳承的魅力。寧波歷史上的許多文人墨客,如王應麟、范欽、黃宗羲、全祖望等,都參與和推動了這一技藝的發(fā)展,也見證了中國南方文人的閱讀和書寫的歷史。古籍修復不僅保障著歷代古籍的完整流傳,同時保存了各個朝代的書籍裝潢信息,經(jīng)過修復的古籍可以繼續(xù)發(fā)揮其文化傳播的價值,這對提升民眾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彰顯地域文化有著深遠的價值。
【基本內(nèi)容】
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較好地保存了明清江浙一帶尤其是寧波地區(qū)的古籍修復傳統(tǒng),近年來不斷吸收歷史學、材料學等科技養(yǎng)分,積累了一整套扎實的古籍修復技藝。
寧波地區(qū)造成古籍損害的因素比較復雜,又兼氣候潮濕,古籍紙質(zhì)脆化、水漬、霉斑、板結、蟲蛀鼠咬、書頁散碎破損等病害都存在,且由于天一閣藏書多善本孤本,極其珍貴,對修復技藝的要求更為嚴格。
基本工序有:病害調(diào)查--制定方案--選配補紙--拆揭書頁--清洗書頁--修補書頁--潤濕壓平--折頁修剪--捶平書頁--齊欄壓實--穿稔捆結--裝書皮--訂線--貼書簽。
其中漿糊的制作十分嚴謹:用于沸水沖攪至糊色純白臘呈米黃色透亮光澤為度,然后搗制成糊狀加清水調(diào)制成漿水,加水的快慢、攪搗的速度、漿水的濃度都有講究。每天修補,必須用當天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