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類別:傳統戲劇 | 所屬級別:國家級 | 所屬批次:第二批 |
所屬地區:余姚市 | 命名時間:2008.6 | 傳承人:沈守良 |
姚劇,屬吳語系灘簧類地方劇種,誕生于南戲“四大聲腔”之一“余姚腔”的發祥地——余姚,其前身為“余姚灘簧”,又被稱為“鸚哥戲”或“秧歌戲”。起源于十八世紀上葉(據清光緒延熙等編《臺規》卷25《康熙十年禁唱秧歌婦女》記載);形成于十八世紀中葉;脫胎于當地雀冬冬、白話佬等民間說唱藝術和車子燈、旱船、采茶籃等民間歌舞;流行于浙東余姚和慈溪市中西部及上虞市曹娥江以東地區,至今已有250多年的發展歷史。
姚劇的特點:傳統劇目豐富。史存傳統劇目《打窗樓》、《秋香送茶》等72出,多為反映平民生活、男女愛情的“對子戲”、“三小戲”和多角“同場戲”。表演通俗易懂。劇目貼近民眾心理,民間語匯豐富。表演風格不受戲曲程式的嚴格約束,注重人物性格刻畫和真情實感的體現,并寓幽默、風趣、詼諧于唱、念、表演之中,富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音樂聲腔獨特。有“平四”和“緊板”兩種基本調,既能獨立運用,又能相互轉換,抒情敘述兼備,生旦同宮異腔,并較早采用男女合演。另有數十種小調雜曲作為輔助性曲調,音樂唱腔以節奏明快、活潑流暢見長而極具民間性。時代適應性強。二百多年的傳承歷史促使姚劇具有很強的時代適應性,能夠演出各類劇目,尤擅表演各個時期的現實生活題材。
姚劇的價值:姚劇在發展的過程中曾給紹興灘簧、桐鄉花鼓戲、小歌班(越劇前身)等劇種以藝術影響。同時,姚劇群眾基礎深厚,為浙東廣大農村觀眾所喜聞樂見,余姚市姚劇團平均每年演出200場以上。姚劇多次參加省、市和全國戲劇調演,以及赴浙江、上海高校演出,共獲得全國性獎項16項19個獎次,浙江省級獎項120項158個獎次,代表性劇目有《強盜與尼姑》、《傳孫樓》、《女兒大了,桃花開了》等。1991年晉京演出獲專家好評;2004年赴香港演出,深受香港觀眾的喜愛。2007年,姚劇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1956年11月,經浙江省文化局批準成立“余姚姚劇團”,1988年考評為省一級劇團,是迄今為止該劇種唯一的專業表演團體,被稱為“天下第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