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類別:傳統舞蹈 | 所屬級別:省級 | 所屬批次:第四批 |
所屬地區:海曙區 | 命名時間:2012.6 | 傳承人:馬寶春 |
“大頭和尚”是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啞舞,俗稱“拋大頭”。是寧波市鄞州區集士港鎮翁家橋村民間藝人演出的一個傳統節目。
翁家橋位于寧波西郊,距寧波市區僅4公里之遙,該村歷史悠久,民風淳樸,過去人們歷來以務農為生,在農閑時節,他們組織了一個民間藝術班子——“太平會”,演出節目以啞舞為主,所謂啞舞,就是演員戴著面具,穿上彩服,不講道白,不唱腔調,表演全用舞蹈動作,樂隊也無需吹、拉、彈、拔,只用大鼓、大鑼、鈸、小鑼等打擊樂器,演員隨著打擊樂的各種節奏,用各種舞蹈動作來表示言語和思想感情,從而展示整個事故的內容。
“大頭和尚”是啞舞中的代表作品,取材于民間故事,根據明未著名的思想家、戲曲家應夢龍“三言二拍”的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改寫,也叫“老和尚背柳翠婆”,劇中的老和尚,就是原著中的月明。人們把他看成佛的化身,是除魔消災、救苦救難的菩薩,那柳翠婆就是原著中的柳翠,由于她前世的因果關系,在人們的心目中,她是一個火魔——火神菩薩,是民間最恐懼的災難——火災的象征。
啞舞在小和尚跳著開山門的舞步開始,到老和尚背出了柳翠婆到村外結束。故事雖然簡單,但正符合了人民群眾“驅災星、保太平”的心理,所以各村、各族為保太平每年都要請太平會演出這個節目,這也就是過去太平會久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翁家橋村演“大頭和尚”,是從清朝道光二十年開始,至今已有170年歷史,由于人員少,服裝美,道具簡單,便于流動,各地的天井、明堂、曬場都能表演。劇中的小和尚機靈活潑、老和尚沉著幽默、剃頭師機械滑稽、柳翠婆灰諧風趣,使觀眾捧腹大笑,百看不厭,歷來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和喜愛。
【基本內容】
《大頭和尚》劇中人物:老和尚、小和尚、柳翠婆、剃頭郎。
后場配用:大鼓、大鑼、鈸、小鑼等打擊樂器。
表演內容:啞舞《大頭和尚》的表演在小和尚跳著開山門的舞步開始,接著表演掃地、提水、拆柴、燒茶等日易常見的生活細節動作,接著,老和尚出場,剔頭發,令小和尚請來剃頭師,裝香、又是拜佛。接著柳翠婆上場,做洗臉、梳頭、化妝等動作,小和尚來請柳翠婆,柳翠婆提著香籃進寺廟,老和尚與柳翠婆見禮后同坐,小和尚獻茶后被打發下場,在老和尚調戲柳翠婆的過程中,發現她是一個火神菩薩,恐慌中急急背起柳翠婆,直往村外(按習俗不能在村中放,否則會留下火患),啞舞也就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