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類別:民俗 | 所屬級別:省級 | 所屬批次:第四批 |
所屬地區:海曙區 | 命名時間:2012.6 | 傳承人: |
鄞江它山賢德廟會自北宋咸平四年(1001)王元暐祠擴建為它山廟始,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鄞江鎮位于浙東四明山東麓,寧波市西部,地處半山區,平原丘陵相雜,江、河、溪三類水系相匯。鄞江鎮自東晉隆安四年(400)成為句章縣治,長達600余年,是浙江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素有“四明首鎮”之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山堰就在鎮內。它山廟位于鎮域江、河、溪分流的它山之上,它山堰的右側。
它山賢德廟會是為紀念建造我國四大古水利建筑工程之一,它山堰的功臣——唐太和年間鄮縣令王元暐的豐功偉績和為造堰殉身的壯士,以及歷代為修堰興水利名宦、鄉賢而設立的民俗祭祀活動。全年分為農歷“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三會,統稱鄞江它山賢德廟會,會期三天,這三個日子都是治水的要日,“十月十”是它山堰奠基的日子,又是王元暐的誕辰之日;“三月三”是堰體竣工之期,巧的是王元暐縣令夫人的生日;“六月六”又稱稻花會,與掏沙會諧音,因上游經常泥沙淤積,每年需掏沙清淤,鄉民自發在六月六前后掏沙清淤,六月又適及稻谷吐穗揚花,遂加祈境內豐收之意、故稱稻花會。三個廟會以“十月十”最為盛大。
鄞江周邊祭祀王元瑋的廟宇有近20余處,然而有廟會的僅鄞江它山廟一處。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這個復數的日子早已成為寧波地區特定的節慶日。它山堰的建成,將水患變成水利,又在南塘河上建造了烏金、積瀆、行春三座碶閘。利益惠及鄞西地區,水系滋潤了寧波城。
鄞江是鄞縣和寧波市的發祥地。廟會不但是人們對先賢的感恩和崇拜的一種宗教儀式,而且帶動了經濟繁榮和農貿產品的交易。廟會期間各地商販和民間藝人云集鄞江,吸引了成千上萬游客蜂擁而至,前來祭祀、觀戲、購物、游樂。也成了各種非物質文化技藝展示的天然舞臺,具有巨大的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
【基本內容】
它山廟在鄞江鎮西首,主殿祀縣丞童義和歷代治水有功的官員和鄉紳,兩邊有鄉房,前有戲臺,三開進廟門,是典型的中國廟宇建筑格局。
廟會從頭天演社戲開始,在鎮內較大的操場上搭臺邀請外地戲班子演戲,其時近邑鄉民前來觀戲,趕廟會多達幾萬人。鄞江它山廟會除行會、演戲外,各地商賈云集,出售生產、生活用品,因廟會日期正逢春季和秋季,對以農耕為主的鄉民來說正好購買生產和生活用具,故生意興旺,人聲鼎沸。
“十月十”傳為堰體奠基日,廟會初九下午演戲之次晨止,因趕廟市的攤販無宿處,多看戲消夜,故俗稱“被戲”。初十凌晨祭神,供全副豬羊,由正印官一人朝服致祭,祭后鄉民禮拜、看戲、趕市,至十一廟會結束。農耕社會,水利關乎民生,治水已成為一方官員的政績,祭祀已由民間的祭祀升級為官祭。五更發炮三聲,神轎出殿行會,神轎兩旁彩旗招展,爆竹、銅銃之聲不絕于耳,鄉民紛爭抬神轎,熱鬧非凡,神轎經鄞江橋去洞橋、寧鋒、句章四個鄉鎮,行程二十余里,沿途有龍王堂、界牌下、天興廟、懸慈廟、晴江、邵家、周家、毛家、光溪鐘家祠堂、大栲樹下等10余處供點迎神,小供點近百處,多由房辦或聯辦所辦。入夜后,有百余盞燈籠照明,至夜7時回廟進殿,由河臺戲班演戲至11時左右。又演二日“安神戲”。廟會由廟腳主辦,廟腳分東、南、西、北四大堡,堡下設柱,由17個柱首主持廟會,總柱首由鄉賢充任,廟會以“飄紅”告示眾人籌備廟務。
行會、娛神的組織有十會一社,分工明確。廟會經費由廟會田租開支,它山廟有廟田近2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