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類別:傳統音樂 | 所屬級別:省級 | 所屬批次:第一批 |
所屬地區:象山縣 | 命名時間:2007.6 | 傳承人:陳瑞春 |
象山漁民號子,由傳統漁業生產上的漁民號子和海洋運輸業中船工號子等組成,統稱漁民號子。它是漁民、船工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自發創造的一種文化現象。它有著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和強烈的海洋生活氣息,充滿著漁民(船工)的樂觀主義精神和雄壯、豪邁、樸實、奔放的個性,向人們提供了了解和熟悉象山漁民豪爽、粗獷、開朗的性格的載體。
象山三面環海,境內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更有著名的大目、貓頭、漁山三大漁場。清中葉至民國直到建國初期,江、滬、浙、閩等東南沿海各省數以萬計漁民聚集三個漁場圍捕大黃魚、帶魚等經濟魚類,大部分漁船都在縣內的石浦、爵溪等地停泊、加工魚貨及生活補給,為此,石浦(東門)、爵溪就成了象山漁民號子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
象山漁民號子在唐宋時期已經初步形成,清康熙年間至民國期間達到繁榮程度.。六十年代中期,由于手工化捕魚作業逐漸被機械化所替代,繁重的勞動逐漸變得輕松,號子的生存空間不斷萎縮,漁民號子漸漸消失。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以前,象山漁區都以木帆船為捕魚和海上交通的主要工具。船上一切工序全靠手工操作,集體勞動異常繁重。各種工序都要喊號子以統一行動,調節情緒,為此,形成了豐富的號子。象山漁民號子按工序分為:“起錨號子”、“拔篷號子”、“搖櫓號子”等二十多種;按操作所需要的力度大小又可分為:大號、一六號和小號,各類號子之間相互靈活通用。
象山漁民號子以其品種相對較全,曲調粗獷優美,有著鮮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具有厚重的歷史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
象山漁民號子作為象山海洋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在象山縣海洋文化大縣建設的進程中,已列入了搶救、保護的行列,并通過各種辦法和手段,取得了實質性的保護成果。2006年象山縣組織的漁民號子隊獲全國號子邀請賽一等獎;2008年象山縣被浙江省文化廳列命名為浙東海洋漁俗文化生態區;2009年“象山漁民號子”被列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象山縣在各級領導的重視下,正積極創造條件,朝著全國海洋文化(象山)生態保護試驗區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