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類別:傳統美術 | 所屬級別:省級 | 所屬批次:第一批 |
所屬地區:鄞州區 | 命名時間:2005.6 | 傳承人:陳明偉 |
寧波骨木鑲嵌是民間工藝與家俱、建筑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形式,嵌涵蓋門類較多,實用性很強,包括傳統家俱、生活用品、門窗建筑裝飾等,采用牛骨片、木片等為原料用鋼絲鋸鋸成各種紋飾,在木坯上起槽后用黃魚膠粘結嵌入花紋,再經打磨雕刻,髹漆而成。在制作方法上有高嵌、平嵌、高平混嵌三種。常用的題材多以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生活風俗、和合二仙、梅蘭竹菊等帶有吉祥寓意的圖案為主,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內容豐富多彩。
大約隋唐時,寧波出現了骨木鑲嵌工藝品。明末清初,銅鋸絲的應用,木嵌的發展,紅木原料的進口,促進骨嵌迅速發展。經過木雕、實剔木雕、木嵌、骨木和嵌幾個過程,骨嵌藝術最終形成固定風格,很快在寧波地區民間家俱上廣泛應用。當時的寧波地區,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幾件骨嵌家俱來裝點生活。寧波的骨嵌產品除暢銷省內各地外,還大量銷往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一帶,流傳極為廣泛。
清乾隆中葉,寧波骨嵌技藝進入鼎盛時期,骨木拼接膠合技藝博得了“天衣無縫”的贊譽。至道光年間,骨嵌藝人已有百余人,并出現大中型工場。《鄞縣通志》記載:“雕嵌工作圖案古拙,幾同漢畫……手技精練,奏刀工致”,并贊譽“天衣無縫”。至道光年間,骨嵌藝人已有百余人,并出現大中型工場。現存于寧波博物館的骨木鑲嵌“千工床”,制作于1864年的精品,可以說是集骨木鑲嵌技藝之大成,是現存的傳統手藝之瑰寶。新中國成立后,請回嵌鑲老藝人恢復和試制骨嵌產品,主要代表作品有紅木鑲嵌大地屏《群芳雅集》、博古組合櫥《西湖春泛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