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清明節前夕,浙江省寧波市文化館公眾號上發出了搶課預告——到寧波非遺南塘館參加“我們的節日·清明”民俗體驗+非遺課堂活動。活動剛一上線,名額就被搶空。
寧波非遺南塘館非遺課堂是寧波市文化館(寧波市非遺保護中心)全新打造的非遺傳承推廣品牌項目,憑借“傳統+潮流”,開設一年就入選全國旅游創新十佳案例。
“這是寧波通過整體性保護,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打造文化傳承與創新生動樣本的一個案例。”寧波市文廣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江武吉介紹說,2024年,寧波以“保護傳承非遺,賡續歷史文脈,譜寫時代華章”為主題,開啟了一場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創新之旅——寧波非遺主題年,讓非遺走進生活、融入日常,在煙火氣中綻放新活力。
寧波“非遺吉市”體驗活動
文化瑰寶意蘊深厚
“寧波有著8000年人類活動史,山海之間孕育著無數文化瑰寶。”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到目前為止,寧波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8項,省級項目105項,市級項目448項,越窯青瓷、紅幫裁縫、泥金彩漆、骨木鑲嵌、四明南詞、寧波走書……璀璨如星河。
梁祝文化園坐落在寧波西部,化蝶碑矗立在余姚江邊,傳唱著那段忠貞而凄婉的愛情。“寧波是梁祝故事的發源地,梁祝非遺的第一申報地。”首批國家級非遺“梁祝傳說”代表性傳承人周靜書已經研究梁祝文化幾十年了。這幾十年里,他不斷告訴人們,梁祝故事蘊含著追求知識、主張男女平等、向往幸福自由以及家國情懷等優秀內涵,它從一個傳說發展成一種文化,如今通過文旅融合發展,彰顯出厚重的文化價值和文化魅力。
龍觀鄉地處四明山區域,種植茶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我的家族上溯三代,都從事茶產業,我一年365天有300天都是在茶廠度過的。”清明時節,紅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晉良忙得不可開交。
“我們研發的‘明州紅’紅茶,采制清明前后的茶葉,工藝上融入了生態理念,采用‘低碳萎凋’方式,既保留茶葉活性酶,同時將生產能耗降低了30%。”楊晉良驕傲地說,2022年,“明州紅”亮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這片葉子從‘海上茶路’漂到今天,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傳遞,我想做接力人,把龍觀的茶文化沏進每一杯茶里”。
2024年8月,“歡喜寧波”非遺展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開幕,寧波的“十里紅妝”“三金一嵌”等五大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驚艷亮相。為期18天的展覽吸引了上萬名觀眾,并成功入選“2024全國非遺傳播活動創新案例”。
老手藝煥發新生機
在慈溪市上林湖青瓷文化傳承園的龍窯內,火種引燃了系著紅絲綢的松木,十六間窯室被3000多件瓷坯填滿。數日后,越窯青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孫威鄭重地開啟了窯口,圍觀人群一陣歡呼,第一個出窯的是一個牡丹紋盤口瓶,釉色瑩瑩,如青似黛。2024年6月,中斷千年的傳統龍窯燒制工藝在這座20多米長、2米高的仿古龍窯重現。
越窯從東漢到宋代綿綿延續千余年,主要產地在唐代明州慈溪縣(今浙江寧波慈溪市)上林湖一帶。這精美絕倫的瓷器卻在南宋孝宗時期消失在歷史舞臺。進入21世紀,慈溪將青瓷的發現、發掘與保護、創新納入了城市發展的大轉盤。2011年,越窯青瓷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秘色瓷都”成為慈溪鮮明的特征。“我們不僅僅是制作者的角色,也將成為城市文化命題的探索者與實踐者。”孫威說。
“非遺保護,不僅要守住老手藝,更要賦予它們新生命。”江武吉表示,寧波在非遺保護上,走出了一條體系化、品牌化、年輕化的創新之路。
樟村切面是寧波人舌尖上的鄉愁,制作技藝已傳承百年。但是傳統的切面都是由手工作坊制作,產量低、衛生難保障,年輕人覺得做面“沒前途”。“這是我家鄉的味道,我想讓它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傳下去、火起來。”留學歸來的章溪小娘徐佳寧辭去原本穩定的工作,開始做起了切面。她帶領團隊將老廠房改造成標準化車間,既保留古法工藝,又借助現代設備。如今,工廠日均生產切面2000多斤,通過電商銷往全國,帶動了20多位鄉親就業。“我們的面不僅是非遺技藝,也是文化的紐帶,連接著過去和現在,承載著鄉親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如今已成為樟村切面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的徐佳寧說。
AI技術的加持,讓古老的非遺在數字世界中煥發新生機。2024年,寧波非遺有了形象代言人——“團寶”。這個用AI技術開發、以寧波湯圓為原型的非遺吉祥物,圓滾滾的身子、憨態可掬的模樣,瞬間抓住了大眾的心。它在網絡還有自己的專屬賬號“團寶說非遺”,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述非遺故事,收獲了一眾粉絲。
古老的非遺與新創作品同臺,傳統戲曲遇上現代音樂,碰撞出時尚火花。2024年5月,“非遺薪傳”浙江傳統音樂暨戲曲音樂展演在寧波舉行,91個音樂類非遺代表性項目集中亮相。一場場精彩絕倫的表演吸引了全網超1300萬的點擊量。
寧波非遺吉祥物“團寶”
非遺走進尋常百姓家
鑼鼓開道,花田喜事;十里紅妝,國風婚嫁。3月30日,象山縣賢庠鎮碶頭陳村,一場明代風格的集體婚禮在這里驚艷舉辦。詩意的浪漫,婚嫁的喜慶,非遺的厚重為8對新人帶來珍貴而獨特的記憶。
近年來,非遺融入現代日常生活場景,成為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文化潮流。
古香古韻的鄞州非遺館內,123個非遺代表性項目琳瑯滿目。“我們把非遺館打造為非遺會客廳,采用‘大門常開、隊伍常駐、活動常有、服務常在、游客常來’的場館運行模式,通過非遺體驗、研學、宣傳等打造15分鐘服務圈,在全區形成了非遺、基地、場館、旅游一張圖。”鄞州區文物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金琪軍介紹。
“我們通過公益課堂和‘小耳朵大健康’活動,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機關,讓非遺走入尋常百姓家。”“翁氏耳穴診療法”代表性傳承人翁佩平說。多年來,翁佩平一直在小小耳中尋乾坤,她和她的診療團隊每年參加超百場義診,還研制了便民耳穴卡、真人耳穴圖譜、耳廓按摩操。“我們也到過韓國,受邀參加過在丹麥舉行的第11屆國際耳穴研討會,讓世界了解中醫的內涵和精妙。”翁佩平說。
當前,非遺工坊已經成為推進鄉村振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推開鎮海區永旺村老祠堂大門,“非遺共富工坊”的標志很亮眼。“我們將這里打造成寧波市首個展、銷、旅一體式的綜合型‘手藝人部落’,面向全國招募了百余位手藝人,推出非遺研學、手藝人跨界交流等互動項目。”三關六碼頭公司運營總監張少華介紹,這里還是一個直播基地,通過達人探店、電商直播,將優質的非遺產品和傳統非遺技藝推向全國,運營頭兩個月各類業態累計銷售額就逾百萬元。如今,寧波有省級工藝工作站3家、市級非遺工坊31家,非遺成了致富“密碼”。
“小寧講非遺”寧波少兒非遺故事大賽如今已經舉辦了七屆。孩子們用稚嫩的聲音講述著寧波的非遺故事,《了不起的寧波非遺》讀本也走進校園,非遺有了新的“傳聲筒”。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斷升級,如今,非遺已經走進生活,成為增強文化自信、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載體。在寧波地鐵站內,映入眼簾的是梁祝文化墻、天一閣建筑墻,在街道轉角處,迎面可見的是非遺口袋公園……在寧波,無數不經意間的“遇見”都在向人們講述,非遺不僅是文化符號,還是流動的文化基因、生動的城市記憶、觸手可及的生活美學。
2024寧波非遺主題年第一季“春潮匯”——“二月二·龍抬頭”活動
來源:光明日報